在影视行业,优秀的作品往往有赖于一位好编剧。然而,相较于演员、导演等站在前台的“高光角色”,许多编剧的存在感比较低。特别是那些正处于事业萌芽期的青年编剧,他们资历尚浅、作品较少、机会不多,聚光灯很难照到他们。
对于青年编剧来说,他们是影视行业未来的支柱力量。他们凭借独特的创作视角观察世界,又热切期盼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生活细碎的压力、成长发展的困惑和对前途命运的担忧都真实、鲜活地发生在他们身上。如何帮助青年编剧更好地“打卡闯关”,值得我们深思。
一
在业内人士的印象里,青年编剧是一个充满热情、创造力和冲劲儿的群体。近些年来,不少青年编剧一跃成为影视编剧前沿的“弄潮儿”。
作为新生代的编剧新军,一些青年编剧凭借异于传统的观察视角,基于现实看问题,跳出常规找方法,用精准独到的思路解读剖析社会现象,引起广泛共鸣和关注。比如在电影《年会不能停!》中,青年编剧董润年和应萝佳就用笑中带泪的喜剧形式呈现了当代职场的种种乱象,嬉笑怒骂中尽显底层打工人的辛酸。好笑滑稽的剧情,痛快淋漓地映照出现实中不少职场人的愤怒、无奈,以及触底之后奋力向上的勇气和无畏。
在影视剧中,最令观众为之动情和牵绊的莫过于个体的命运沉浮和心灵纠葛。还有一些青年编剧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用感同身受的视角去感知观众的审美倾向和情感特征,从而精准击中观众的“泪点”。在创作《志愿军》三部曲剧本时,青年编剧张珂就敏锐觉察到“人物和情感是重中之重”。电影呈现的既有战争的进程,也关乎个体的信念、情感和成长等。观众看到的既有历史的真实,也有中国人独特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作为在互联网语境中长大,目睹过时代变迁,经历过科幻大片、网络文学的滚滚浪潮冲刷,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泱泱长河中得到熏陶的一代,一些青年编剧拥有更多“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胸怀与日新日进的想象。像青年编剧孔大山、王一通在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别具一格地以“寻找外星人”的线索串联起对个体和宇宙的思考,让很多观众体验到新鲜感和趣味性,称赞电影是“衍生于民间乡野的荒诞派科幻”。在声光色刺激已经足够丰富的当下,青年编剧打破传统模式、突破传统题材的想象限制,永远是走进观众心窝的重要一招。
二
也要看到,部分青年编剧的成长面临困境。当这个年轻群体的个性、梦想与复杂的现实相遇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在笔者看来,这主要表现为三对矛盾。
“浮躁风气”与“能力积淀”之间的矛盾。一些青年编剧有写出好作品、大作品的期待,但这绝非一时之功。有的青年编剧心浮气躁、急于速成,没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生活经验匮乏的短板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反而过度输出,早早进入了创作的瓶颈。也有的在“短平快”不良导向的影响之下失去定力,被裹挟在“流量为王”“粗制滥造”的乱流中无所适从,逐渐丧失艺术追求和创作初心。说来说去,就是受不得十年磨剑的清苦和寂寞。殊不知,文艺创作最忌浮躁,也最不该浮躁。
“成长期待”与“发展空间”之间的矛盾。当前影视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中,出现暂时性市场收缩、资本退潮,一些青年编剧正面临项目接洽困难、项目无法顺利完成以及资金不足的困境。这与他们最初所憧憬的工作自由、生活高雅、收入颇高的美好未来形成了较大的落差。
青年编剧职业发展中还面临维权难的困境。有媒体曾报道,70%左右的青年编剧曾有“被骗稿”的经历,要么剧本被采用但不署名,要么直接被盗用创意思路等。有些青年编剧还遇到过片方故意压低稿酬、拖欠稿酬等问题。
“个人付出”与“社会认可”之间的矛盾。多数青年编剧怀着满腔热忱进入编剧行业,他们渴望自己的艰辛劳动和创作才华“被看见”,期待创作成果在荧幕上璀璨发光。然而,由于创作资历不深等因素,他们受到的社会关注偏少,行业内的认可度也不高。
以剧本改编为例,不少青年编剧吐槽自己的创意很难得到尊重。相较于制片人或是资深编剧,一些青年编剧的创意往往被几句话就否定掉,甚至被批得一无是处,最后变成写“命题作文”,或是成为资深编剧的职业“枪手”,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越来越低。
三
一个时代的青年编剧所展开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彰显着这个时代青春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风尚。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如何真正帮助青年编剧突破成长的“天花板”,扩展新的创作空间?对此,笔者有三点感悟。
多些融入生活的沉淀。扑下身子走进生活深处,感悟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积累真实的人生经验,是青年编剧成长的不二法门。有了大量精彩的故事和鲜活的细节,有了有棱角、有温度的人物原型,剧本本身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像青年编剧王小枪在创作热播剧《县委大院》剧本时,到湖南、江西等地基层挂职,用真实体验近距离观察基层政府运作的复杂细节,感受老百姓脱贫致富、绿色发展的真切需求,从而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多些培育机制的扶持。不少青年编剧坦言,创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是结构性的,没有相应的机制和资源很难解决。他们不仅需要系统保护剧本创作过程中的著作权归属、稿酬保障等“看得见”因素,也需要对积累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创作能力等“看不见”过程的支持。
比如,有的影视剧因为题材重大或内容敏感,调研采风的门槛很高。青年编剧胡雅婷对此深有感触,她创作《理想照耀中国》中的《下一个一百年》部分时,几经沟通协调才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获得授权进入文物修复部门,而在筹备首部讲述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剧集《欢迎来到麦乐村》时,她又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踏上非洲大陆,进行了深度考察,用活生生的、热乎乎的素材点燃创作的火花。
多些实实在在的话语权。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首先需要好剧本,而编剧是最理解剧本核心的人。但在国内影视行业中,编剧的话语权往往低于制片人、导演、资本方和其他主体,有的编剧提交剧本后就不再参与拍摄,有的片方甚至要求编剧为某个演员单独反复修改剧本。青年编剧资历尚浅,处境则更为艰难。多给青年编剧一些话语权,这不仅是对年轻创作者本身的认可和尊重,更是对剧集核心思想和创作主线的回归。剧本创作者“在场”,拍摄过程也更不容易误入歧途。
青年编剧成长是个长期过程,需要耐心的等待、真挚的包容和热情的支持。给予这个年轻群体更多的情感关怀和现实帮助,让他们在伟大时代的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国影视行业的历史时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