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落实上级意图,深入推进各项工作,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是十分必要的。正值岁末年初,各地各部门都在深度思考和认真谋划明年的重要工作,提出一系列工作目标,以凝聚共识、明晰路径。
然而,有一种不良现象需要引起警惕、加以避免——一些地方和部门提出的目标愿景,听上去很美好,让人感到激动万分,但是目标一旦进入到执行环节,却发现根本没法展开去做。
要想做好工作,尤其要避免说得好听却做不到。那么,“听后很激动,回来没法行动”的症结究竟何在?我们又该如何避免呢?
图源:“人民论坛网”微信公众号
一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那要看你想去哪里?”可见,没有目标是万万不能的。心中有目标,脚下才有路。想办法、提目标,这是推进工作的迫切需要。然而,美好的目标之所以落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标缺乏可行性,没法落实。
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某些干部缺乏调研,不了解情况,提出的目标本身就不符合实际;有的是因为某些干部作风漂浮,喊起了口号,做的都是表面功夫;有的是因为某些干部纯粹为了表表姿态,并没有动真格,提出的目标自然就实现不了。归根结底,都是不实的作风在作祟。
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着力点,重点突出“干字当头”。在公布的4000多字会议通稿中,“实绩”“扎实”“抓实”“实处”“求真务实”“实效”等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12月21日召开的浙江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通稿中“实”字出现了50多次。当前,全省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会议精神落到实处、结出硕果,需要各地各部门在“实”字上狠下功夫,其中,首要的就是目标要实。
目标是管方向的。比如,在我们国家,从1953年到今年,共有14个五年规划(计划)先后实施,五年规划都根据形势变化准确把握主要矛盾、确定重点任务,标注了每一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再如,最近,浙江锚定全面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战略目标,搭建了“四梁八柱”,明确了工作导向,全省上下备受鼓舞,一步一个脚印付诸实践。试想,倘若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作牵引,就像一艘船没有行驶在正确的航线上,就算花再多精力,也难以抵达成功的彼岸。
特别是站在当前这个非进即退的关键节点上,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面临的诸多挑战,社会各界都很期待党委、政府部门能够拿出有效举措、切实解决问题。对浙江来说,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浙江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作为经济大省要继续挑大梁,工作繁重、任务艰巨。此时,倘若各地各部门的目标不实,耽误的将是事业发展,影响的将是人心走向,损害的将是政府公信力。
二
对各地各部门来说,目标管理很见治理能力。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的“SMART原则”,是目标管理的经典方法,由五个词语构成:具体性、可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时限性。简单来说,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应该是明确而具体的,符合实际情况和实际条件,具备可操作性。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制定目标呢?在笔者看来,需要兼顾好以下几对关系。
比如,大与小。绘制一幅宏伟蓝图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雕琢每一个细节。制定任务部署时,空有大的目标不行,还要落实到具体的计划安排上,将大目标细化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一方面,要将具体举措、完成时限、分工安排细化明确;另一方面,在兼顾整体工作的同时也要突出重点工作,以便合理分配资源和精力。
如前几天召开的浙江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围绕全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的目标,明确了全省9方面重点任务,既涉及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也体现了每个领域首要的一些任务以及具体的工程、项目和着力点,点面结合,使目标任务全面详实。
比如,远与近。《之江新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注意把阶段性工作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一年抓成效,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在制定目标计划时,仅有长远目标会失于好高骛远,而只有短期目标也会容易被浮云遮眼,有所局限,唯有将两者巧妙结合,才能使工作开展起来既有前瞻性,又有灵活性。
前不久,浙江提出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的目标任务,并将其细分为2027年、2030年、2035年三个节点,从高能级开放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基本建成高能级开放强省,再到全面建成高能级开放强省,分三步走推进相关工作,不仅锚定了发展的总方向,还设立了不同时段的小坐标,确保长久规划能够稳步实施、有序推进。
再如,上与下。上级会议明确了“任务书”“作战图”,但其怎样“落地”,需要地方既能吃透上级精神,也能充分结合实际,在一线的实践土壤中再进行细化,比如对本地进行资源综合评估、合理安排工作周期、考虑市场环境和政策法规因素等,特别是要善于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找努力的方向,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起来。
倘若罔顾现实土壤,一味照着上级文件“依葫芦画瓢”,囫囵吞枣般转发传达,对于上级提出的目标规划,不因地制宜、不分类指导,结果只会使得实现目标的过程如冰上开车般打滑空转,或如沙里开车,油门踩得越快、陷得越深。
图源:“秘书工作”微信公众号
三
在攀登之前,登山者除了要清楚山顶的位置,还要制定合理的登山路线等,避免走弯路、走错路。同样,在工作中,有了好的目标还不够,是否善于抓落实,是工作作风的“检验剂”和工作能力的“度量衡”。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强调大力弘扬“六干”精神,对浙江干部而言,心中之弦仍要紧一紧:落实,落实,再落实。
举措要实。目标的落实,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攻坚战,很考验排兵布阵的水平。眺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新征程,前方仍有不少“娄山关”“腊子口”,要想顺利实现目标,就要少些“花拳绣腿”、力戒形式主义。改革开放40多年的风风雨雨,练就了浙江干部低调朴实、不空谈不张扬的务实秉性。我们要继承好优良作风,发扬钉钉子精神,认认真真把握每一个细节、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来推动目标落实。面对一些急难险重的情况,敢于“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练就更好的功夫、锻造更硬的肩膀,事业就会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
责任要实。能抓落实、会抓落实的背后是一整套完备有效、运转高效的制度体系在支撑。一方面要构建责任全链条,锻造知责、担责、履责、尽责、督责的责任链条,明确“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的生动局面。另一方面也要构建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让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得,让不担当不作为的人没有舞台,激活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让大抓落实、狠抓落实成为风尚。
效果要实。目标好不好,最终还是群众说了算。工作抓到基层末梢、落到“最后一公里”,说到底是要落到百姓心里去,让大家看得见变化,有真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现实中,个别干部时有“成绩不够、宣传来凑,宣传到位了就等于目标完成了”的错误认知。其实,群众不看表态看表现,“不看广告看疗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强调要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千万工程”实施21年来,之所以受到群众认可,就在于真抓实干,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都很强烈。
岁末年初之际,“十四五”规划即将进入收官之年,对于浙江而言,无论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还是作为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抑或是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见效,都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顶层设计与群众需求结合,将蓝图谋划植根于实践土壤中,将各项工作落细于广阔田野中。
有人说,“成功就是目标的达成,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听后很激动,更要能行动、善行动。对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说到做到、善作善成,确保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方能为践行初心使命写下最生动的注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