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塘栖何以栖

字体:
—2024—
12/30
08:56:16
2024-12-30 08:56:16 来源:浙江宣传

  京杭大运河绵延三千余里,串起了南北沿河数十城,也穿行过不少古镇。

  古代,当人们沿着大运河南下进入杭州时,第一站便是塘栖。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镇,因运河而兴,商贾云集,如今随运河而新,游人如织。

  丰子恺说:“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静看流水汤汤、岁月匆匆,塘栖,何以栖息?

  一

  塘栖确切的建镇历史,史书、方志中都没有明确记载。相传在北宋之前,这里是个不见经传的小渔村。

  塘栖兴起,缘于水。据《唐栖志》记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

  元末,占领吴地的张士诚为了率军进驻杭州,发现从这儿走更便利,于是征兵20万开凿河道,历经多年将“几不通舟楫”的航道疏浚成了“阔20余丈”的畅通巨河。原本散落而居的渔民也开始沿河而栖,人聚了起来,小镇初现雏形。

  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的绝对主力,自北向南的运河塘岸上还修建了70多座桥梁。处于运河主航道上的塘栖水路、陆路都畅通了,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据《募修唐栖长桥略》记载:“唐栖,巨镇也。省直舟楫,换输所必由孔道也。”当时商船出入杭州都必须经过塘栖。

  由于当时没有机动船,人工摇船去杭州需要一天时间,因此往来商贾大多愿意在塘栖歇脚一晚,使得临河店铺云集,常常昼夜营业。诗文中不乏对塘栖夜景的描写,“箫歌声喧春梦杳,两廊灯火映溪红”,明末清初,热闹非凡的塘栖将夜晚的运河水都映照得灯火通明。

  随着周边地区的丝、麻、药材、陶瓷等商品从这里运往全国,塘栖更是名气渐长,乾隆《杭州府志》中称其为“市镇之甲”。乾隆皇帝来这儿做过好几次回头客,不仅立下了一块御碑,还留下了粢毛肉圆等传说故事。

  因为水路畅通,又在上海的产业辐射圈内,清末起塘栖水北街接连冒出了缫丝厂、织布厂、碾米厂等,从商业中心变成了一个小工业园,在杭州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中一度处于领先地位。

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塘栖 图源:“名城杭州”微信公众号

  二

  古时候“唐”“塘”两字相通,塘栖因此又称“唐栖”。其中的“塘”,是指河塘,但“栖”这个字的读音,至今仍争论不一。

  有人读“qī”,认为这是栖息之意,明代《栖溪风土记》中有一句“负塘而栖”,是这个读音的主要来源。还有人读“xī”,认为“栖”同“西”,因为古镇在河塘的西面,这一说法同样也有诗词为证。

  这座因水而兴的古镇,除了穿镇而过的京杭大运河,还有市河、东小河、西小河、北小河等众多支流,因此有了“水乡塘栖处处河,东南西北步步桥”的情状。塘栖的桥最多时有“三十六爿半”之众,一条不足三百米的市河上,桥梁密如纽扣,将两岸的闹市扣在了一起。

  要说塘栖的桥,便不得不提广济桥,这是目前古运河上仅存的七孔石拱桥,全长约78米。

图片

塘栖广济桥 图源:“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相传,这座桥始建于唐。到了明弘治年间,河上原先的桥已经塌了,百姓们过河只能靠摆渡,可是遇到风高浪急的天气,总会有人落水遇难。

  有一天,宁波义士陈守清经商路过塘栖,突然听到运河里哭喊声四起,决心募资建桥。他倾尽家财,还发动镇上的商民捐款,但对于建桥来说,这些善款只是杯水车薪。

  没想到这位他乡之客竟因此削发为僧,沿着大运河北上化缘,传说还曾自缚铁链坐于京城街头,最终获得各方资助,历时九年建成了这座长桥。

  桥名“广济”,取的便是“为两岸人民祈福”之义。至今陈守清的雕塑还留在桥头,建桥的故事广为流传。

  此后广济桥经过多次重修,到了20世纪90年代,走水路进杭州、去上海,都必须经过广济桥航段,每天有数千艘船只穿过桥洞,流量最高时可以达到4.8艘/分钟。

  但这段路偏偏是杭申甲线航道最狭窄的地方,最严重时把5000多艘船堵了整整7天。拥堵、撞击事故不断,广济桥面临坍塌的风险,“拆”还是“保”成了一道难题。

  多方争执不下,最后决定还是保桥优先,因为“广济桥和京杭大运河是一体的”。

  除了加固桥体,相关部门还特地重新开辟了一条航道,令运河改道而行。为一座桥,改变一条航道,浙江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决心可见一斑。

  在塘栖,有“运河为母,广济为父”的说法。广济桥将两岸连成一片,除了便利了交通之外,也拉近了人心。过去,每到夏天,一层层石阶上便会坐满乘凉的人,有说有笑地唠着天南海北的事情。

  如今,广济桥如一条长虹,横卧在运河之上。许多游客来到塘栖镇,总爱去走一走广济桥,数数两侧的台阶。走到桥顶便能望见整个古镇,不管是运河的粼粼水面还是不远处的超山一角,都能尽收眼底。待到落日余晖时,桥下流水潺潺,桥上人影绰绰,桥影与斜阳相映成趣,珊珊可爱。

图片

广济桥 图源:“临平史志”微信公众号

  三

  江南的古镇,各有各的美好。时光,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有别于其他古镇,大运河穿镇而过的塘栖,在江南的婉约之外多了几分大气。白墙黛瓦的古建筑、青石板铺就的弄堂至今仍保存良好,不动声色地记录着寻常的烟火生活。

  这里藏着舌尖上的江南好滋味。说起塘栖,杭州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塘栖枇杷。每到五六月份,黄澄澄的果子摆满街头。不爱火车爱扁舟的丰子恺,回乡时途经此地,买上一筐,便坐在船上摇摇晃晃地吃起枇杷来。现在,枇杷花茶、枇杷酒等衍生产品陆续出现,老字号王元兴酒楼也做出了一桌“枇杷宴”,把这份“乐”从初夏延展到了四季。

图片

5月11日,顾客在塘栖镇塘北村购买枇杷 图源:新华社

  关于美食,塘栖还流传有一句民谚:“法根糕饼汇昌粽,粢毛肉圆香又糯。细沙羊尾香烘烘,塘栖板鸭鼎正宗。”每到春节来临,塘栖是杭州年味最浓的地方之一,外地游客和本镇居民都会特地前来采购年货。

  这里有着令人向往的水乡生活。江南水乡的温婉与柔情,吸引五湖四海的人前来寻觅心中的倩影。2008年,塘栖古镇两岸的古建筑经过保护修缮焕然一新,游客逛累了便能闲坐在运河旁围炉煮茶。今年“十一”水上游线开通后,游客还可以撑着摇橹船慢悠悠穿过桥洞,换个角度看看桥底的龙门石题刻。

  在这里,即使下雨了也不恼人,因为曲曲直直的廊檐将古镇连成一片,檐外是潺潺雨声,檐内是怡然自得,倚在“美人靠”上往外望,烟雨中的运河与长桥别有一番韵味。古镇的风,古镇的雨,古镇的桥,共同编织了一个关于江南的梦,让人在向往的生活中流连忘返。

  这里留存着悠远深厚的人文底蕴。历史遗存是一个地方沧桑巨变的“守望者”,大运河(临平段)沿线留存的乾隆御碑、水利通判厅遗址等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49处不可移动文物,有不少就在塘栖。

  运河两岸的旧房子“含金量”也很高。水北街上的“姚宅”,是作家俞平伯祖母的故居。水南的何氏旧宅,是何思敬纪念馆。塘栖还有一个“幸福的院子”,农家大院里藏有清水丝绵等7个非遗项目、30多项乡村民俗体验活动。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做米塑、斗月饼、打年糕、搭锅糍等,感受江南诗意之外的浓浓烟火气。

  塘栖之栖,虽然官方将其认定为读“xī”,但取“水边栖息”的意思,或许更有一份灵动婉约之美。

  天下熙熙攘攘,或许是因为平日步履匆匆,但当走进塘栖这个心栖之地,一切似乎就可以慢一点,再慢一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