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玩抽象”的年轻人到底在玩啥

字体:
—2025—
01/03
09:11:04
2025-01-03 09:11:04 来源:浙江宣传

  “耳机掉进公交车座椅的小洞里了,怎么办”,评论区有一半人认真支招,另一半却在“玩抽象”。比如,“开个飞行模式让它飞出来”“知道乌鸦喝水吧,扔石子,它自己就上来了”。看起来毫无逻辑的对话,却让人忍不住发笑。

  近年来,年轻人创造的“抽象文化”风靡网络。有人说,最开心的事情是朋友秒懂自己的抽象,最难受的是拼命背梗也比不过“天生抽象圣体”。当我们以为“玩抽象”只是“图一乐”的时候,年轻人却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日常与处事态度,当挫折与困境来临时,不慌张、不绝望,而是以戏谑的方式“笑一笑”。

  那么,“抽象文化”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逻辑?“玩抽象”到底是在玩什么?

  一

  什么是“玩抽象”,当我们试图给它下定义,就像试图用筷子抓住一缕风,无形又难以捉摸。有网友总结道,搞抽象是一种网络用语,指通过调侃自己的方式娱乐众人。也有人说,抽象是个筐,所有不按常理出牌、但不冒犯的东西,都能装进去。

  比如,语言上玩“已读乱回”。逢年过节回家,被问“什么时候结婚”,回答“中午吧,晚上也行”;理发店的Tony老师问“要不要办卡”,回答“抱歉,我头秃了,这是假发”;课堂上被老师问“你到底会不会”,低头回答“约会”……抽象的语言玩法,像是一种意义的“解构实验”,不入预设的答案圈套,充满反差和反转。看似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之下,有时是在打“语言太极”,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对“踩过界”的问题表达抗议,在“淡淡的疯感”中“用魔法打败魔法”,也能为对话双方保留几分体面。

  比如,态度上玩“一笑而过”。“抽象文化”主打一个松弛感,抽象人不仅在语言中找乐子,还通过无厘头的调侃、看似插科打诨的态度,调剂生活中的不开心。比如,生日蛋糕掉到了地上,不如就地开启“生日party”;生活乱成一锅粥,抽象人选择“趁热喝了”;水管爆开就迎接水流的“精神洗礼”。有人总结出抽象人三大原则,不太动怒、别太悲伤、幽默至上。年轻人用“玩抽象”的方式,将生活的沉重叹息化解为“精神布洛芬”,无论是面对意外、压力还是打击,都能处乱不惊、从容不迫。

  比如,行为上玩“不拘一格”。“抽象文化”的表现更像是“行为艺术”的大众化,从“张元英转个圈”到中年娇羞版“亚比囧囧囧”,不懂“转个圈”乐在哪,不明白卖萌话术究竟是什么意思,但不妨碍网友的跟风模仿,看得人直呼“抽象”。不按常理出牌、不走寻常路,正是它吸引人之处。火热了一整年的文旅业也有属于自己的“抽象赛道”,从“北京到底有谁在啊”,黑龙江的“流放宁古塔”,到东北话与英文无缝切换的大米创意推介……行为表面上是荒诞的、难以理解的,实际上是对传统规则与观念的大胆重塑。

图片

部分网友分享的“抽象”内容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二

  从抽象对话、抽象行为,到抽象文案、抽象营销,如今“抽象”日益出圈,许多年轻人一边忙着“熬夜背梗”,一边争当上游创造新梗。“玩抽象”为何能玩到年轻人的心里?

  够有趣。在社会规则的约束下,大多数时候,年轻人都被期待是循规蹈矩的、稳重可靠的,而抽象梗却以跳脱出常规逻辑的逻辑、解构传统表达的表达,让人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幽默中,“莫名其妙地笑了一下”。无论是“佐思右想”表情包、“三折叠”接力,还是“迷惑行为大赏”视频……要问这些行为意义何在,其实也无需为其“上价值”,因为收获一份单纯的愉悦与快乐,便已足够。

  能解压。在“玩抽象”的笑声里,有人听出了一丝叹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幽默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制。心理学中的“酸葡萄心理”指出,当个体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很多人便会由此产生挫败感与失落感,而为了让自己少受些伤害,往往会编造一些理由,使结果合理化,以消除不安。于是,一些年轻人在遇到不如意之时便玩起了抽象,用精致的杯子接住生活泼来的“冷水”,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情绪防线。这与周星驰电影的无厘头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于荒诞之中,用乐观和自嘲面对挫折和苦难。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当下就算崩溃,也得记录下来当作下次讲段子的素材,这样至少还能笑一笑。

  找搭子。年轻人热衷于找搭子,“玩抽象”也不例外。合格的“抽象搭子”,听到“轻舟已过万重山”,便能立刻对出“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没有理由、毫无逻辑,不经意间的“已读乱回”,能让社交信号瞬间同频,产生“原来你也玩抽象”的热络。随时随地懂梗接梗,是成为“抽象搭子”的前提条件。这就像是社群内部的“暗号”、社会语言学领域的“黑话”,对上了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对不上就一拍两散。这种寻找“同频共振”的社交行为,是圈层文化内“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快乐,既满足了归属感需求,也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标志。

图片

社交平台上,网友的“抽象”发言 图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三

  有人说,“玩抽象”只是不想被“意义”绑架,想要坦坦荡荡地说出“没什么大不了的”。也有人说,“抽象虽好,也不能贪杯”。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玩抽象”?对此,笔者有三点感触。

  珍视不愿被束缚的想象力。说到底,“玩抽象”并不是新鲜事。1917年,杜尚在他的作品《泉》中,呈现了一个倒置的小便池,用“玩抽象”的方式解构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文学大家胡适虽一生著述宏富、成就斐然,但在他的日记本里,却有很多个日常都写着“打牌”,不少网友不由得打趣“我和胡适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爱打牌”;中国传统诗词里的“一泓海水杯中泻”、《庄子》中的“庖丁解牛”“庄周梦蝶”,都具有瑰丽又浪漫的超现实感。对于热衷于“玩抽象”的年轻人,也不必大惊小怪,也许每个抽象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包容“抽象”,也是在包容充满想象力的表达。

  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调味剂”。情绪需要出口,生活需要治愈,“玩抽象”只是轻松又不失幽默的解法之一。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年轻人努力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他们以职场穿搭比丑为乐,用“疯感工牌”表达态度和破冰,在“公园二十分钟”里快速回血,把笑眯眯的玩偶当成自己的“阿贝贝”,总想寻找精神食粮“吃点儿好的”,时而“淡淡”,时而“发疯”。层出不穷的“新玩法”,无论抽象与否,都是大家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方式。在举重若轻的抽象玩法里,许多人一边解构意义,一边赋予新的美好意义。

  避免过度消解严肃问题。“玩抽象”看似天马行空,但也有红线与规则,需要在合理尺度内,保持一定的分寸感。比如,在正经讨论和真诚求助的帖子下面,以抽象发言代替观点和支招,会影响沟通效果;而在严肃的社会议题下,依然延续无所谓的态度、戏谑的表达,甚至漠视关键问题,则会带偏关注点。要警惕“抽象文化”的“泛娱乐化”倾向,并非万物皆可“玩抽象”,不能不分场合、不分轻重。要拿捏好抽象的分寸,自嘲可以,在自己的挫折里“苦中作乐”没问题,但不能越过雷池,在别人的苦难里找乐子。幽默不是冒犯的借口,松弛也不是无原则的遮羞布。

  很多时候,“玩抽象”是当别人越过边界时的幽默反击,是挫折之中的“一笑而过”,是表达意见时的柔软迂回,亦是回归纯真的自我取悦。把握好尺度,带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一起玩儿”吧!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