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翻翻父母的“朋友圈”

字体:
—2025—
01/20
09:04:16
2025-01-20 09:04:16 来源:浙江宣传

  如今,“朋友圈”有个反差现象,一边是有很多年轻人设置仅三天可见,将自己的生活小心藏起;另一边是有许多十分“敢晒”、“一天三条不嫌多”的父母,养生小段落、人生大感悟、快乐出游记、儿孙齐满堂……各类生活点滴,都是他们发“朋友圈”的素材。

  有人认为,父母爱发“朋友圈”,是因为他们觉得生活中有不少值得分享的事情,蕴含着积极的生活态度;但也有人对此感到头疼,觉得父母“朋友圈”发得频繁,内容还常常让人读不懂、不理解,面对父母问的“看了没有”或许还会有种“愧疚感”。

  你有认真翻过父母的“朋友圈”吗?父母的“朋友圈”背后,又藏着哪些没说出口的话?

  一

  发“朋友圈”,早已经成为一种展现自我的社交表达方式。翻看父母的“朋友圈”,与年轻人的“精装修”相比,又是一片截然不同的天地。

  比如,子女孙辈当“主角”。一方面,他们热衷于转发子女工作生活中的大小事,或是帮助子女完成工作里的各类转发任务,或是向更多亲朋好友宣告子女取得的工作、学业成就,没有一条动态是白发的。另一方面,孙辈的成长动态也是他们“朋友圈”里的“重磅内容”,从第一次迈出小脚学走路,到幼儿园舞台表演节目,再到参加比赛的拉票链接,动不动就能在他们的“朋友圈”刷屏。即使隔着屏幕,也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对家人毫无保留的疼爱和殷切的期盼。

  比如,心灵鸡汤满天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心若向阳,无畏悲伤”……这类话也经常出现在父母的“朋友圈”。有的还会配上一些风景美照,这是他们朴素的感悟,也希望与好友分享。当然,还有一些“针对性”的鸡汤,比如“不懂感恩的孩子,长大也可怕”“宽恕、包容、放下”等等,或许是为家庭付出太多,父母偶尔也借“朋友圈”耍耍小脾气,以此博得子女的关注和理解。

  比如,养生知识大集合。养生知识是父母“朋友圈”里的“常驻嘉宾”。有“秋末冬初,常喝萝卜羊肉汤,驱寒又滋补”这样的节令知识,也有“按揉内关穴,可缓解心慌胸闷”等五花八门的生活小妙招。正面劝导怕被说唠叨,于是有的父母就在“朋友圈”无声“抗议”。比如子女常点外卖时,他们便在“朋友圈”告诫——“外卖,正在毁掉我们自己和下一代”“警惕,快快远离奶茶、大鸡排、麻辣烫”。偶尔,甚至还会冒出些令人咋舌的说法,虽带着些许荒诞,却也看得出他们对健康的追求。

  有时,谣言也在凑热闹。伪科学和真谣言,年轻人尚且常常中招,更别说分辨能力较弱的老人。“手机辐射会致癌”“吃转基因食品会断子绝孙”“吃了某网红食品,能让孩子智商飙升”“孩子上班必须要领的几个补贴”……这些没有根据的内容,却被他们当作新的知识点一样转发。子女看到这些,忍俊不禁之余也带着一丝忧虑,担心父母会轻信受骗。

图片

网友分享父母“朋友圈”内容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二

  那么,父母又为什么会爱上发“朋友圈”?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形式发生了转变,从以前的面对面或者打电话变成了现在的发微信、看“朋友圈”的“屏对屏”。父母一辈作为互联网“新住民”,接纳并融入“朋友圈”,把这里当作记录生活日常的“新天地”。

  于是乎,打扫完卫生不忘感慨“累坏了,但看到家里干干净净的,又觉得很值得”;家庭聚餐或与朋友相聚后说一句“情比金坚,大家都要好好的”。如果他们出去旅游,“朋友圈”更是堪比直播间,家人的点赞、回复,仿佛成为他们旅游的最大情绪价值。

  同时,老人也有社交表达的需要,互联网文化对他们同样极具吸引力。“朋友圈”除了能展示或查看好友的动态,还有“发现页”中的直播间、短视频、小程序游戏等更多精彩内容,让父母在“朋友圈”就能找到“链接”时代的渠道。我们在父母“朋友圈”也常看到,他们时而转发时事新闻,顺带评论几句,时而也会发来一个广告页面,表明他们“过关升级”的进展,大有向子女展现“打不过就加入”的姿态。

  此外,父母把表达转向“朋友圈”,也有一些无奈。也许是孩子们对私信的“已读不回”,父母“被迫”转移,只能在“朋友圈”远远“瞭望”子女的生活状态、心情变化等。即使不能经常见面,点赞或评论仿佛也能捎去父母的想念。在子女无感的“勿扰模式”下,他们也默默表达了关心和牵挂。

  如果长时间看不到子女的“朋友圈”动态,父母可能会担心、焦虑,吃不香睡不好。对于子女来说,也习惯了父母的“刷屏”。特别是分居两地的一家人,亲情有时不需要特别的表达,或是一段正式的聊天,或是彼此之间的一个点赞,就维系着一家人的情感。

  三

  最近,有不少网友开始“考古”父母的“朋友圈”,在一张张照片里面看到了儿时的自己,有嬉笑玩耍,也有懵懂发呆,画质虽有些模糊,但父母那份真挚的爱却格外清晰。

  爱的表达,有时是不需要言语的,虽然他们的“朋友圈”充满一些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甚至觉得有些莫名的内容,但背后都是浓浓的亲情。对此,笔者也有几句话想和大家聊聊。

  别一滑而过。对于父母而言,发动态不是为了博眼球、赶时髦,而是他们心底真挚情感的袒露。比如,他们晒娃的照片,每一张都记录着孩子的成长瞬间,背后是对你的骄傲与疼爱。那些可能让你“望而生厌”的养生文章,却带着他们对亲朋好友的一份关心,对子女健康幸福的一份挂念。转发心灵鸡汤,或许是因为他们想从中汲取力量,跟你一起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所以,当我们翻看父母的“朋友圈”时,不妨慢点滑,仔细感受那份屏幕后的温暖,读懂“朋友圈”里的情感日记。

  别吝惜点赞。每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动态下面密密麻麻回复时,会有种被认可的快乐,在父母眼中也是一样,他们同样需要被认可、被关注。

  当他们按下发送键,有时也是在向我们发出邀请,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不需要太多言语,用几秒钟的时间,点个赞或者评论一下,再或者按下一个视频通话的邀请,就足以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在乎和陪伴。

  别急着“打假”。很多父母是网络空间的“新住民”,在“朋友圈”转发的一些内容,并没有权威信息来源。对我们来说,要是不小心撞上几条带着“伪科学”标签的内容,不一定要立马扮演起冷酷的“辟谣达人”,去生硬地“打假”。不妨耐心和父母聊聊,教他们更懂网,让“朋友圈”成为晚年生活的好帮手,而不是被虚假信息淹没的“伤心沼泽”。

  “朋友圈”也是“亲人圈”,它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界面,而是亲人之间相互了解日常的一个载体。深厚的亲情,不局限于线上的点赞评论,更期待线下的用心陪伴。

  每一天,不妨打开手机,翻翻父母的“朋友圈”,看看他们关注什么、期待什么,也多找机会面对面、心贴心地好好聊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