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知道,作为一代大儒,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以立德,戡平叛乱以立功,广传圣学之道以立言,实现了古人推崇的“三不朽”。
但你可能不知道,他的一生都在入仕与归隐中上下求索,尝试在“庙堂”与“山野”之间取得平衡,借此实现个人理想与家国担当的统一。
今天,我们走进王阳明“仕”与“隐”交融的传奇人生。
王阳明纪念馆新馆 图源:“绍兴文旅发布”微信公众号
一
《论语》中记载,孔子曾对弟子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说,当为世所用时,则出仕为官,治国安民;当不为世所用时,则遁世归隐,潜龙勿用。王阳明就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仕”与“隐”交织是他的生命底色,也是勾勒他人生图景的关键线索。
少年时期的阳明,幻想自己能像英雄一样,安邦定国,名垂青史。他曾对自己的父亲说:“愿得壮卒万人,削平草寇,以靖海内。”
怀着宏伟豪迈的功业抱负,阳明走上了“仕”的轨道。28岁那年,他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怀揣着儒家济世情怀的他,一心要在庙堂之上施展抱负。
然而,浮躁的世风并没给他挥洒才华的机会。他发现,京城中的一些老友,通过舞文弄墨来攀权附贵,于是留下一句“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之后便称病还乡,在绍兴宛委山的阳明洞旁建造了一间房子,居住于此。
在这段时间里,他寻仙访道,游历古刹,在隐逸之中修养心性。但在认真的体悟思索后,“渐悟仙、释二氏之非”,终于还是回到了儒家人伦日用、入世进取的思想基调上。
“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不久之后,阳明重返朝堂。但因一次直言政事,他惹怒宦官刘瑾,遭遇廷杖,被贬到贵州龙场做驿丞。
面对人生的“至暗时刻”,如果是你,会如何面对呢?当时的阳明未有沮丧。在当时“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的贵州龙场,他与丛棘为伴,每日通过静坐默思来探求本心、体悟真谛。在这样“居夷处困”的栖隐生活中,他终于“开悟”,“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不过,为圣之志将阳明再一次拉回充满纷争与矛盾的世俗之中。当被朝廷再次征召时,他没有拒绝,而是以更加超然的心态重新回到了世俗世界,剿灭南赣等地的盗贼、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凭借军功被加官晋爵。
此后,他来到西湖“疗养”。对于权力与名利,阳明并未贪恋,而是“功遂身退”。可面对旖旎清丽的西湖山水,他反而陷入了深深忧虑:“百战归来一病身,可看时事更愁人。”“湖海风尘虽暂息,江湘水旱尚相沿。”即使退隐江湖,他也仍然无法割舍对家国命运的关切。
二
一边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出仕心态,一边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隐逸心态,这种“仕”与“隐”的精神统一,正是阳明心学的内核所在,也是阳明至今仍被人崇拜的一个原因。这里面,蕴含着怎样的情怀理想?
比如“大公无我”的情怀。阳明曾盛赞“大公无我”“大勇无我”之人,“无我”即无私心、无执念、无妄想,他曾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他把天地万物视作一个整体,把百姓的困苦艰辛当作自己的切肤之痛。他出征平乱、上书谏言,都是济世情怀的真切展现,希望保民安邦、博施济众,拯救时局的危难。
比如“亲民善治”的实践。在庐陵知县任上,他选聘“里正三老”调解矛盾纠纷,推行惠民政策减轻百姓赋税;在南赣巡抚任上,他发布告谕乡约,兴办州县社学,重修濂溪书院并亲自讲学,以此劝兴孝道,化民成俗。阳明的为政方式侧重以教育来引导、以善治来感化,通过激发百姓的内在良知,使人们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
比如“培桃育李”的追求。阳明的“隐”也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消极避世,而是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追求。阳明在隐居期间,坚持著书立说、培育后学。他大力推广良知之说,弘扬“圣人之学”,著述近百万字;他广收门徒,有姓名载录的弟子就达四百余人,他的弟子曾说:“先生每临讲座,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
他深信,通过传播心学智慧,一定可以唤醒每个人心中的良知,使每个普通人都成为儒家推崇的“圣贤”。直到去世前两年,阳明仍抱着重病之躯起征广西。途经西湖南麓的天真山时,他不禁感慨,希望能在这里筑室隐居,建立一所书院来传承教化、启迪民心。
王阳明故居 图源:“余姚文旅”微信公众号
三
阳明在人生之路上、各种张力间的从容应对,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淡然以修身。困顿时,他高唱“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一时挫折困不住他,而让他更加勇猛精进、凯歌前行;发达时,他低吟“莫重三公轻一日,虚名真觉是浮沤”,功名利禄于他不过云烟,焕照本心和兴邦裕民才是他的根本关切。
阳明曾对弟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诽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也就是说,只要依照“良知”来正心修身,于静默中沉淀自我,于独处中洞察本心,不被外物所挟,自然能够有所裨益。
浩然以处世。阳明始终以“圣人之道”作为处世原则,这个“道”是孔子的“忠恕之道”,是《大学》的“诚意正心”,也是孟子讲的“浩然之气”。即使在去世前,他也只是留下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今天的我们也需以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抵御身外不良因素的侵扰,严于律己,提高修养,做到“勤掸'思想尘'、常思'贪欲害'、常去'心中贼'”。比如,在“做大事”与“做自己”中寻找平衡时,虽可能偶尔焦虑,但也不必彷徨。从“心”出发,以充盈的内心、强大的内在找寻与世界的相处之道。
沛然以行事。无论出仕为官还是归隐田园,阳明都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以坚定的信念和充沛的激情来践行理想。出仕时,他一丝不苟,事必躬亲,推行德政,定纲立约,深得百姓爱戴;归隐时,他开筵立说,讲学授徒,不辞劳苦为学生授业、解惑,大力传播心学智慧。
无毅力不成大事,不热血难为英雄。对任何人而言,做事都需要一股子“韧劲儿”,也就是一种敢于挑战的勇气和奋力拼搏的精神。新的一年,锚定人生目标,择一志、从一事,做个真正的勇士,尽己所能,无问西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