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017年10月25日,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元代画家、诗人王冕《墨梅》中的这句诗。寥寥数语,既描绘了梅花之风骨,也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
对于王冕来说,梅花不仅是笔下丹青,也是其毕生志趣的投射,于是他将凌寒独放、不媚流俗、一身傲骨的梅,凝成纸上清气。且让我们从“墨梅”入手,领略王冕如梅花一般傲世独立的人格。
元 王冕 《墨梅图》卷 图源:“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一
梅花,清幽脱俗,俏不争春,它的坚韧之姿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其中蕴含的气节更是成为文人知识分子时常自比的精神内核。
纵观中国绘画史,最早攻墨梅的是宋人释仲仁,南宋扬无咎也是画梅的一把好手,到了元代画梅专家王冕,更是首创繁梅技法,融合诗歌、书法、绘画、印章于一体,独领风骚、流芳后世。
王冕一生爱梅如痴,他给自己的屋子起了个“爱称”,叫“梅花屋”,并自号“梅花屋主”。有记载说,他留存的诗歌中有一百多首为颂梅之作,绘画作品大多画的是墨梅,也因此被人称为“画梅圣手”。
以《月下梅花图》为例:老干曲折向上,新枝劲挺交错,梅花以“品”字形分布,姿态各异,可谓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饱含“老梅新枝”的意蕴。画中题诗“海云初破月团团,独鹤高飞夜未残”,诗意与画境交相辉映、相映成趣,更加凸显梅花的清幽脱俗、玉骨冰肌。
相比“官梅”,王冕更喜“野梅”。因为“野梅”生于山野间,尽自然之本性,他用画“野梅”来表达对“峨冠腐儒”的蔑视。而他作的咏梅诗,也常常以梅花托物言志,表达对当权者的愤懑,一如墨梅之风骨。
王冕最负盛名的作品正是题诗《墨梅》的那幅《墨梅图》,点点白梅在墨色氤氲中若隐若现,浓淡对比间,尽显墨梅丰姿与诗人清雅高洁、孤高独立的品格,正如后世所誉:“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王冕雕像 图源:“诸暨发布”微信公众号
二
清人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各类士大夫追求仕途功名的形象,批判和讽刺意味十足。但在书的第一回中,他却又塑造了一个嵚崎磊落、极具理想化的人物——“王冕”。
为何是“王冕”?或许是这个角色与作者吴敬梓人生轨迹相似,他们都痛恨“八股文”,最后放弃了科举功名,选择找一方世外桃源隐逸起来;也或许是因为历史上的王冕,相比陶渊明、严子陵等已被熟知的隐士,在主流文化中的形象尚未固化,于是成了承载作者思想的最佳“选角”,人物可塑性强;又或许是因为史册留痕、有据可循,真实的王冕“归隐九里山”“画梅明志”等事迹的存在,避免了完全虚构人物的悬浮感,一幅幅《墨梅图》也为其增添了几分“滤镜”。
但此“王冕”,非彼王冕。《儒林外史》中的“王冕”善画荷花,而真实的王冕一生痴爱梅花,也并非一位天生的隐士。
小时候的王冕很聪明。据说他不满周岁就能开口说话,三岁就能和大人畅通交流。明代诗人宋濂在《王冕传》中记载:“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这段轶事被吴敬梓化为《儒林外史》开篇的“牧童画荷”。青年王冕师从会稽学者韩性,勤奋学习成为通儒,却因多次应试不第,一气之下将文章书籍付之一炬,自此隐迹江湖。
可此“王冕”,却又似王冕。《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淡泊名利、坚守气节,数次拒绝做官,选择隐居山林,然又心系天下、洞察世事。恰如成年王冕鄙视权贵,拒绝出山入仕。有记载称,李孝光欲推荐其为官,他嗤之以鼻:“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
诸暨枫桥王冕故里 图源:“诸暨发布”微信公众号
三
虚实交错间,王冕似乎与《儒林外史》中笑谈“天命”的理想士人如出一辙。笔者认为有两句王冕的诗,较好地概括了他的一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王冕是个梅花“重度爱好者”,他沉浸于种梅、咏梅、画梅。这份对于梅的长期坚守,成就了他非凡的绘画艺术造诣,也奠定了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他的画,不仅能生动刻画梅花的神韵,在布局上也是独具匠心。清代“扬州八怪”中的罗聘、汪士慎、金农的梅花作品,无不受其影响。清代朱方蔼曾评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王冕号),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
王冕对梅花的评价是一个“清”字,既描绘出梅花的疏影暗香,也暗含着自己的志高行洁。作为一代大家,他的人生也如梅花一般“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或许我们也可由此追溯其内心深处不流世俗的人格品质。
“下顾赤子心忡忡”。“江南民,诚可怜,疫疠更兼烽火然。”虽隐居九里,却仍然心记苍生,王冕大部分的诗描写的是隐逸生活,但与不问尘世的逍遥隐士不同,他以诗言志,在诗歌中忧国忧民、观照现实。如《喜雨歌赠姚炼师》中所写的“南山北山云不生,白田如纸无人耕。吾生政坐沟壑叹,况有狼虎白日行”,便寄托了他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这种身处江湖之远却忧民的情怀,比纯粹寄情山水的隐逸更具现实温度。
寒香彻骨时,方见天地心。从王冕在牛背上画出的第一枝梅,到那幅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墨梅图》,梅香如炬、墨梅留痕,可见一个民族对风骨的守候从未凋零。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