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很多人在为《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百亿而振奋。这部动画电影成为中国影史首部以及亚洲首部百亿票房影片,缔造了一波市场与口碑的双重“神话”。事实上,截至昨天中午,该影片总票房已突破110亿元。
从去年出圈的《黑神话:悟空》,到开年火爆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作品,我们发现,这些现象级作品都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它们以孙悟空、哪吒、二郎神等国人熟知的神话人物为原型,通过现代创意的融入以及创新技术的演绎等,掀起了一场中国神话故事的当代风潮。
不禁要问,为何中国神话能受到青睐,屡屡缔造“神话”?
2月8日,观众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北美首映礼上举起电影海报 图源:新华社
一
一提到神话,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各种充满幻想与传奇色彩的“超能力”故事。有观点认为,神话属于民间故事的范畴,它们与传说、童话等一道,构成了古代人对自然与社会的天真解释和美丽向往。
纵观人类文明,众多民族都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神话故事。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诞生了一套具有东方色彩的神话体系。从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到《西游记》、《封神演义》、唐传奇等脍炙人口的艺术创作,各类上古神话、民间神话等交相辉映,构成了一个瑰丽多彩的世界。
到了现代社会,不少古老的神话故事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成为文学、影视、游戏等文化作品的热门题材,令人耳目一新。
仅以影视领域为例,《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刷新高,成为全球影史票房TOP20中唯一的中国电影;当电影《大鱼海棠》的配乐——《大鱼》的旋律响起,就能把我们的思绪拉到那梦一样的画卷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带给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孙大圣”,“英雄的另一面”也动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个神话IP走出了一条兼具“中国风”与“时髦感”的创新之路。如今,我们也能自豪地说一句:中国人自己的“神话宇宙”也开始大放异彩了。
部分作品海报 图源:各影视作品官方微博
二
一系列神话题材作品的成功,证明了优秀传统文化的IP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那么,为何中国神话成了创作的“热门选项”,并能普遍受到观众的欢迎和认可?
刻在骨子里的“对味”。神话题材作品,无外乎都是从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汲取灵感、故事和思想。诸如哪吒、白娘子、孙悟空的神话传说,陪伴着一代一代人长大,已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早已成为我们心中的朋友、偶像、英雄。即便是“老朋友”们经过创新演绎后重新在荧屏里、舞台上与我们会面,这种“宿命感”也能让我们在熟悉的故事框架中,自然而然地链接到记忆的深处,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对味”。
藏在血脉中的“对劲”。神话反映一个民族独特的世界观、哲学观。大禹的责任、哪吒的不屈、姜子牙的智慧、孙悟空的疾恶如仇,神话人物和故事中蕴含着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朴素价值观念。当我们沉浸其中,有时候仿佛是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知不觉间就“DNA动了”。
除了流在血脉里的“中国魂”外,这些作品中所描绘的亲情、友情、爱情,更是打破了年龄壁垒、文化壁垒,成了“催泪”的必杀技。如哪吒与父母之间深沉的爱,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都会让观众在欣赏时不自觉代入,使得“好的故事自带翻译功能”。
长在心巴上的“对眼”。与西方神话相比,中国神话有着独特的叙事、意象、哲学观念和艺术表现,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这些极具本土特征的元素和符号得以“新生”,并呈现出了无法被超越的高级感。如,《黑神话:悟空》既有对山西古建筑群的一比一还原,也有陕北说书等非遗文化的呈现;《哪吒之魔童闹海》靠着1900多个特效镜头和近乎“强迫症”的视觉演出,用世界一流的工业水准演绎东方美学的魅力……它们既让国内观众为之惊叹,也让老外啧啧称奇,叹服“中国人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审美不容置疑”。
游戏《黑神话:悟空》中取景自丽水大漈时思寺的画面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三
如何让中国神话继续延续“神话”,更好地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使者”?在笔者看来,一方面要抓住数字时代的风口重塑产业的底层逻辑;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好品牌传播和文化出海的文章。具体而言,有这样三点值得探讨。
巧借科技之力。诸如《黑神话:悟空》《哪吒》系列等作品凭借先进的制作技术,在视觉和叙事上给观众带来颠覆式体验,证明了国内并不缺“硬核”的文化工业,也让我们看到以“文化+科技”再造“神话”的可能。不过,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形式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但也要避免因滥用技术堆特效而舍本逐末。
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特效制作绚丽夺目,但无论是“山河社稷图”中的奇幻场景,还是哪吒与敖丙战斗时的法术特效,都紧紧围绕剧情本身而展开,并没有给观众带来刻意炫技的不适感。技术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先进的技术为吸引观众“上分”,内容本身才是最大魅力点。
深挖共情密码。神话故事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始终映照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原乡。哪吒喊出的“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新生代自信自强的宣言;《白蛇》系列中,小白说出的“相信这世间所有的等待和守候,最后都不会被辜负”,则表现出对爱情的求索和向往。中国神话要真正成为世界的“神话”,要架构起两个连接点,首先是古老神话与现代语境的无缝衔接,其次是激发跨越国家民族的价值共鸣。
同时,应当充分尊重观众的情感逻辑,避免生硬讲述。当主题、感情、细节等都能够表现到位,观众自然而然能体会到作品想要传达的意思,这比强行煽情更能取得理想效果。
鼓励年轻创造。从连续“王炸”的现象级爆款,到四川小伙用AI复活《山海经》神兽,再到众多UP主“爆改”神话短片,大量对中国神话的“二创”都来自年轻人的“脑洞大开”。可见,新时代的“神话再造”,要充分发挥年轻人的创造力。如今,杭州等地都出台了产业扶持政策,以培育文化创新的“火种”。多给年轻人一点时间、一些空间,相信会有更多影视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出海破圈”,让古老神话变身“国潮爆款”。
有哲人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的意义除了在于创造多少票房奇迹,更在于证明:当传统文化的印记遇上数字时代的东风,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已经在赛博世界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未来也定会有更多的“风火轮”乘风破浪,踏出中国神话的崭新未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