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办起了摄影展、咖啡馆开到了村口、废弃矿坑变成网红打卡点……这样充满诗意的画面,在浙江已很常见。
不过,艺术还在持续“做加法”。前不久,百余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齐聚浙江省“艺术扎根大地”计划启动仪式现场。他们将致力于让艺术走出“象牙塔”,让创作直达街巷阡陌。
“浙江宣传”在《新乡村的艺术“植入”》中提到:“只有让艺术深深扎根乡村大地,才能流露出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不禁让人思考:何为“扎根”?又该如何“扎根”?
常山路里坑村三衢艺术馆
一
曾有人质疑:目前的乡村到底需不需要艺术?当斑驳老墙在画笔的唤醒下绽放出惊艳的生命力,当青年人的脚步逆向而行、带着城市积淀的视野重返故土,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从“艺术乡建”到“艺术扎根大地”计划,浙江一直在寻找属于艺术赋能乡村的密码,不仅将天马行空的创意带到村落,还为乡村发展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那么,到底何为“艺术扎根大地”?有一句话可以形象地解释:“艺术的根系,就蔓延在泥土的褶皱里。”这不是一次“单向输出”,而是一场乡村大地与艺术家的“双向奔赴”。
一方面,“扎根大地”是为了打通“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广大农村有何需求?农民有何需要?下去走一走、看一看就知道。
去年,浙江省市县三级派出1573名文化特派员与乡村结对,深入全省各地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助力优质资源直接与老百姓“见面”。在这一基础上,“艺术扎根大地”计划希望让艺术的触角在乡村和村民心间伸展开来,帮助他们不断发现生活之美、日常之美,让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上来。
另一方面,“扎根大地”是为了更好培育“养成系”艺术家。在丽水松阳,早有艺术家参与“拯救老屋行动”,将传统村落中的老屋改造为工作室,自己也变身“新村民”;在温州永嘉,来自五湖四海的音乐人通过“艺术驻村”计划留在了芙蓉古村,他们的音乐成了楠溪江畔一道“新风景”。
可见,乡土是最好的实践学院,艺术家也能通过这项计划重新认识脚下的土地。当他们主动走出“象牙塔”,奔赴“最前线”,用脚步丈量脚下的土地之时,在日复一日的扎根之中,那些抽象的艺术符号才能化为笔下具象且充满温度的作品。
大学生在永嘉“自在枫林”青年社区进行创作 图源:“永嘉发布”微信公众号
二
这十多年来,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艺术实践。“乡土而新奇”的贵州羊磴艺术合作社、终南山下唤醒乡愁的关中忙罢艺术节……乡野之间,艺术自由生长。
但实际上,一些地方对艺术介入乡村振兴还存在着片面认知。在艺术慢慢走进乡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与村民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断裂地带”。
比如,创意不沾地。有些团队入驻村庄后,不经详细调研便开始着手“美化工程”。比如,在四下无人的田野中突兀地设计几个雕塑,后续来参观的人却屈指可数。还有的缺乏对乡村环境的深度认知,忽视了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将不同乡村改造成高度同质化的外貌。
在短期内,这类艺术实践或许一时能给村庄“添彩”,但长远来看,却始终悬浮于乡民的生活之外。生搬硬套的艺术符号与乡村生活是脱节的,“蜻蜓点水式”的创作生产也只能沦为噱头。
比如,观念仍错位。现实中,不少人把“扎根大地”当作一种“艺术扶贫”,将大地当作自己的“秀场”,一厢情愿照自己理想的方式设计,却让百姓嘀咕“这不是咱的家”。艺术家眼中的美与村民眼中的美是有区别的,如果不考虑实际就强势介入,很可能成为“乡村迷惑行为大赏”。
另外,有些地方简单地将有开发潜质的乡村外包给第三方运营,过于商业化的模式破坏了原有的宁静。多方利益博弈之下,最终,村民能从中获益几何,还得打上个问号。
比如,只唱独角戏。艺术家“自嗨”、村民“围观”的现象也常为人诟病。不少村民认为艺术是阳春白雪,与自己无关;有些村民心有好奇,却又不知如何参与其中。类似衢州余东村农民提笔当画家的成功案例还只是少数,在更辽阔的乡村中,村民的主动性还不强、参与感也不足。
然而,在大地上生长的艺术不是为了取悦艺术家自身,也不是为了取悦乡村中的外来者,只有激发出土生土长村民的主体性,艺术才不会变为大地上刮过的一阵风。
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以常山为起点,擎着艺术火炬,对于艺术家们来说,一场“艺术如何真正服务乡土”的远征已然开始,他们将带上笔墨、相机、乐器,倾听泥地里的声音。未来,该如何真正“脚踩坚实大地”?笔者有三句话想说:
衢州市柯城区余东村的农民画家在作画 图源:“浙江文艺”微信公众号
放下“指导者”的姿态,甘当乡村的“求学者”。“艺术扎根大地”,不是让艺术家当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要让他们回归乡土当好一个“学生”,脚踏实地,向乡村中一切美好学习。大地传授的知识,远比教科书上的生动。
有位参加乡村建设的艺术家感慨地说:“艺术创作不能忘记是为了谁。”的确,他们的使命不是将建筑、景观等生硬地搬进乡村,而是要像一棵树,深深地扎进土地,俯下身、沉下心,在隐秘的角落中挖掘文化资源,读懂大地跳动的脉搏,汲取创作的灵感源泉。
别再让村民当旁观者,要让他们也当上“合伙人”。艺术一旦成了“外来客”,再精致也是无根浮萍。扎根大地的关键还在于人,土生土长的村民才是大地上“带不走的文艺队伍”。
比如在宁海葛家村,村民当起了大学生毕业设计的导师,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实用意见;在湖北孝感熊畈村,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不仅与村民在“科技小院”中搭舞台唱“村晚”,还一起参与村史馆建设……每个村庄都有独一无二的底蕴,而村民才是最懂它的人。很多村民也是藏在土地里的艺术家,他们完全有能力成为实践的主角。
让艺术融入生活,成为“家门口的风景”。走进贵州兴义的雨补鲁村,由中央美院师生设计、当地石匠施工的艺术作品《天坑地漏》引人驻足。由于当地特殊的喀斯特地貌,雨水一旦聚集就容易形成自然灾害。艺术家团队根据自然特性,打造了一个直径9米、深2.4米的巨大“落水洞”,既有艺术性,又方便了生活。其实,艺术本就属于大地,“扎根大地”的最佳方式,便是让艺术嵌入生活,让村民认为“这些东西本就属于这里”。
“啥是艺术?割麦就是艺术,我们是麦田的主人,是艺术的一部分。”在关中忙罢艺术节,有位村民望着麦田如此说道。我们也期待,当“扎根大地”成为艺术家的共识,艺术也能化为家门口的寻常风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