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2年前,农历三月初三那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绍兴兰亭小溪边汇聚了王羲之、谢安等文人雅士,“一觞一咏”之间,中国书法史诞生了“兰亭时刻”
今天,兰渚山下春兰盛放,海内外书法名家再次走进兰亭,共襄兰亭书法盛会。千年“兰亭”依然“亭亭玉立”,成为无数文人书家心中的“桃花源”,亦是许多人不断求索“字外之境”的精神坐标。
追随着羲之笔墨,一代代书写者如何续写兰亭精神?又谱写出怎样一曲生生不息的“兰亭恋歌”?
一
面对《兰亭集序》,不论是只若初见,还是如故交重逢,总有欢欣自心底流溢而出。有人将这样的“怦然心动”比作与书法的“初恋”。
公元353年上巳节,兰渚山下,一脉曲水蜿蜒流淌,四十二位名士沿流席地而坐,盛着美酒的羽觞随溪水漂流而下,停驻之处溅起诗文的涟漪。此刻,东晋的乱世烽烟仿佛被隔绝在身外。
历经家国离乱的王羲之,并不认同“一死生”“齐彭殇”,欣然作为“主理人”组织起这场春日里的修禊雅集。他没有创作惊世之作的计划和谋求,只为饮酒吟诗、快然自足,然而“游目骋怀”间情感和思绪的自然生发,令他感慨丛生,于是共着春风、流水、羽觞写下了“最富天真”的“神助之作”。
《兰亭集序》,全文324字,字里行间可见王羲之情绪变化在笔墨上的流动。开篇写得平心静气,每个字柔和轻盈,越往后,随着情绪和兴致的勃发,章法开始变得参差错落,行距也变细密,其间一处处涂改,记录下王羲之落笔时的情感律动,也是他心外与心内“合二为一”的写照。自羲之始,将“情之所至”转化为笔墨,成为书法内涵的一个重要维度。
读《兰亭集序》,人们还能在自然旷达的文字中,感受到王羲之“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的生命之恋。《兰亭集序》前半篇,堪称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好时美景,正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然而,这样的欢快时光,能持续多久?这引发了王羲之对“生还是死”的感怀,于是后半篇他文笔一转,道出对“终期于尽”的生命哲学思考。
二
以笔为“道”,中国的书家巨匠一次次从“兰亭”出发,又回归“兰亭”。
比如唐代的颜真卿,“字如其人,人书合一”,他一生忠烈、鞠躬尽瘁,其书法庄严而峭拔,尽显浑厚博大。“八大山人”朱耷曾写下《临兰亭集序》,他超越了表面的临摹,通过深刻领悟原作精髓并融入个性化创意,让这部经典焕发出别样的艺术光彩。
放眼全球,自《兰亭集序》诞生以来,以笔墨为舟楫的跨国界文化交流也已持续了十多个世纪。当世界各地的人们隔着时空与“兰亭”对坐,仿佛“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在中国文化对日本的传播中,书法如同“润物细无声”的好雨。盛唐之时,因为唐太宗深爱王羲之的书法,加之遣唐使的频繁派遣,以王羲之为主流的晋唐书风成为日本书家学习的典范。如今,书道在笔墨技艺之外,更蕴含着修身养性、参悟人生等深层境界。
从意大利传教士把《兰亭集序》带入西方,对它的研究也延续至今,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知名学府将《兰亭集序》纳入中国文学课程,让“兰亭”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年轻人能停下来欣赏中国文化的“心灵驿站”。
如今,“兰亭”的“粉丝见面会”跨越山海,找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情感共鸣。比如“兰亭·雅集——中国书法展”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幕、海外“兰亭书法学堂”遍布四大洲十个国家,中国书法迈出国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与“兰亭”相遇。
三
新时代,如何将书法文化传承和发扬好,让更多人拿起笔书写一曲“兰亭新恋”?
当电脑打字、语音输入成为日常,书写与生活似乎渐渐产生了隔膜,一些人甚至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情况。“浙江宣传”就曾在《“提笔忘字”为何令人担忧》一文中发出倡议:“愿我们多铺纸执笔,让汉字之美尽绽光华。”因此,不妨在书法的普及与教育上多做些文章,架起书法专业性与大众化之间的桥梁。比如在将书法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时,不过分强调技巧和规范,而是通过讲述书法家的故事、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鼓励孩子在自由的氛围中尝试书写等方式,培养他们对书法的热爱。还可以鼓励创作有关书法的短视频、综艺节目等,让书法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光芒抵达更多人的心,化作书写的兴趣。
快节奏的生活中,让大众与书法产生更多“眼缘”,需要让人们除了能在展厅里欣赏书法之美,还可以在目之所及的“附近”,因为“多看了你一眼”而种下恋上书法的种子。比如让书法元素更多地落在店铺招牌、地铁站、社区公告栏,融入城市的街头巷尾,让人们能够“转角遇见书法”。还可以趁着“国潮风”兴起,将书法元素运用到服饰、生活用品、文创产品中,打造成一种受追捧的生活与消费风尚,使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都充满文化韵味。
如今在数字化浪潮里,多元的书法新玩法,或许更能激起“我题序等你回”的回响。比如在学校的书法课里引入“AI+书法”,让孩子们在书写的同时享受科技的便利和乐趣。针对年轻人爱玩的天性,可以开发富有中国书法元素的游戏,让玩家在游戏中沉浸式感受“执笔之乐”。或者在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里,推出数字互动屏幕,让游客可以领略书法的独特魅力,等等。
今天,曲水潺潺又春风,让我们走进兰亭,踏入盛满中国书法理想精神的又一个春天;也邀您再一次打开《兰亭集序》,共读那篇用笔墨写给万物和生命的至美情书:只要世上还有提笔写心之人,“兰亭恋曲”便永无终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