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文科何去何从

字体:
—2025—
03/31
10:31:40
2025-03-31 10:31:40 来源:浙江宣传

  近段时间,一些高校压缩文科招生比例,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同时,“文科都是服务业”“学文科,毕业就失业”……这些极富冲击力的论调获得了部分网友的认同。在社交媒体上,在焦虑的家长群里,文科似乎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

  事实上,对于文科的讨论和评判,已经超越了学科选择的范畴,成为一场关于社会、关于时代的叩问。许多人都在思考,在科技发展滚滚向前的浪潮下,文科是否真的会被淘汰?

  一

  不少人都听过一句老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从学生时代分科开始,文理之间就仿佛存在一条隐形的鄙视链——一些人认为文科“门槛低”“谁都能学”,是那些没有拿到理科入场券的人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选。

  与理科相比,文科始终避不开一个灵魂拷问——“研究这些有什么用?”不可否认,文科的产值确实无法直观推导出来,它既不能揭晓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和奥秘,也不能直接推动科技发展水平前进10年。在有些人眼中,文科出身的人要不就是巧舌如簧的“大忽悠”,要不就是孔乙己式的“酸儒”。也正因为如此,“百无一用是书生”等评价甚嚣尘上。

  部分文科从业者努力想要论证自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长久以来,社会贡献能见度难以量化和“重理轻文”心态比较普遍的存在,导致那些基于情怀的申辩反而显得有些像是苍白无力的“挽尊”。毕竟有“价值”的东西,有时并不需要“自卖自夸”。

  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一些文科专业没有像理工科专业那么高的专业壁垒,在就业方面就缺乏竞争力。有的HR就认为,文科专业对口的岗位都是一些“边角料”,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降本增效的要求下,则会率先成为“弃子”。数据显示,2024届人文社科类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低于理工类毕业生的,而人文社科类的起薪普遍低于理工类的。

  而随着AI在基础文本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市场对文科专业的需求将有可能进一步萎缩。如果说“文理之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那么AI的出现则进一步刺激和放大了“文科无用论”。在一些文科生看来,自己一边要和AI“抢饭碗”,一边要和同行拼“性价比”,内卷之下,文科与文科生似乎都变得廉价。

  一边是人才供给过剩,一边是社会需求不足,或许在这样的趋势下,文科迎来了一波结构调整浪潮。据报道,部分高校的文科类专业被撤销,一些高校甚至裁撤了人文学院;与之相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理工科专业点和招生规模则一路攀升。课题、经费、政策等教育资源也在不断向后者倾斜。

  于是,网上有诸多观点都认为,当前文科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二

  “文理之争”是个复杂的问题,从根本上看是由文科自身特性决定的。

  比如,对一所高校的发展来说,人文社科专业的科研产出、直接经济价值的转化等,往往难以与理工科相提并论,成果也难以量化,因此在资源配置中往往处于劣势;对学生个人而言,大多数人文社科专业也很难与“钱途”挂上钩。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文科“性价比”不高,一所学校很难凭借发展文科实现综合排名大幅跃升,一个人也很难通过学习文科迅速实现“学历变现”。

  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一些高校的文科课程被认为是“水课”或与现实脱节,一些文科毕业生被调侃为“啥也不会”,一些文科专业被认为是自我循环的“庞氏骗局”,一些文科研究陷入庸俗化、低水平重复,这些都暴露出当下文科教育的问题短板和尴尬处境。

  这些情况都导致,部分文科生在反驳“文科无用”“削减文科”的论调时,自身也没有多少信心和底气。而一些文科院校一味追逐流行趋势而抛弃了最应该坚持的那些核心内容,培养的文科学生放弃了深度阅读和思考,不少学生在毕业之后也没有坚守初心,而是把事业当作谋生的“饭碗”和“跳板”,这也许是无奈选择,但也足以令人惋惜。

  当科技一路高歌猛进,社会上的诱惑不断增多,文科所承载的批判性思维、文化认同等“软实力”常常被轻视,“有用”与“无用”也就容易被狭隘化理解。在社会变革转型期,本应是思想活跃和人文社科大放异彩的时候,但遗憾的是,文科的地位反而受到种种质疑。

图片

  读者在国家图书馆读书学习 图源:新华社

  三

  人工智能呼啸而至时,“文科生转码”“人文学科裁撤”等话题屡掀波澜。此时,值得警惕的是一种认识误区——把人文与科技、传统与创新割裂成非此即彼的单选题。

  实际上,人文学科蕴含的人文精神与AI从来都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文明进程中相生相伴的双子星。人文学科塑造的批判性思维、价值判断和共情能力,是AI时代最稀缺的“元能力”。像斯坦福大学在2019年就设立“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将伦理研究纳入到人工智能研究和开发的基础中去,用人性的温度去规制冰冷的代码。

  没有文化滋养的AI只是华丽的空壳,缺乏技术支撑的人文学科则容易沦为飘渺的孤岛。当算法推荐编织的信息茧房越来越密,是诗人提醒我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深度伪造技术真伪难辨,也是人文学科给予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洞察智慧。

  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文科+编程”式的技术嫁接,而是深层次的思维重构。就像哲学家为自动驾驶设计伦理框架,社会学家为算法偏见开出解药,艺术家教AI理解留白之美。反观某些平台算法,正是因为人文价值的缺失,一味追逐流量,最终陷入“技术越发达,内容越荒诞”的怪圈。

  曾经,文艺复兴推动了科技进步,新的思潮引领了社会变革。现在以及将来,人文之花也必将在AI时代绽放出更绚烂的花朵。当我们用《论语》的智慧校准AI的价值观,用《史记》的深邃训练机器的历史观,用《楚辞》的浪漫滋养算法的创造力,一定能创造出更有温度的数字文明。

  “文科无用论”无疑是一种迷思,“技术霸权主义”更是一处陷阱,只有人文之光与科技之火交相辉映,才是AI时代该有的文明图景。

  四

  长期以来,文科危机的话题不曾消停。

  像AI这样的潮流冲击,何时起、何时落,来回翻滚还是奔竞千里,随波踏浪还是无情淹没,都是我们无法预知的。

  但我们知道,从人类出现的那一天起,我们从没有停止过向内的建立。政治、历史、哲学、文化,都是面向于人本身的学科,帮助我们去构建一个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了这种知识体系,生命才得以证实,认知才得以拓展,我们才永远不会被大风吹倒。就像风可以轻易刮走一张白纸,却吞没不了一只蝴蝶。

  AI对生产力的驱动和经济格局的重塑,肯定是有利于这个世界走出经济周期的。为此,现在大家对AI的簇拥无可厚非。但文科建设不能一味迎合,不能丢掉自己安身立命的内核,否则不仅无法为技术注入灵魂,还会让自己被洪流湮没。

  文科本没有错,但文科教育确实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问题。课程设置不够专业、授课内容与时代脱节等等,这些问题都摆在那里,迫切需要作出改变。

  文科生就业难,是当前很多人鼓吹“文科无用”的逻辑起点。客观上,要招什么专业,不招什么人,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的选择,由此倒逼文科删删减减,也是必要的。但要看到,高等教育重点依然是立足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一个人的专业素养当然重要,但也要看他的实践,看是否有长期主义。学文的搞技术,学医的拍电影,跨界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

  所谓“文科无用论”,从来都是一个伪命题。无论是国外的文艺复兴,还是两千多年前的诸子百家争鸣,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场社会转型,文科都是参与其中的重要角色,从来没有缺席过。

  尤其是现在,许多人每天在面对的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精神的焦虑,是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之下停止了思考,是在无谓内卷中忘记了抽身。是这个时代不能没有文科,也是我们自己需要文科。抛弃文科无异于抛弃我们自己。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