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户外徒步的人都知道,旅途漫漫,跋山涉水,风光虽秀丽,腿脚却难免吃力。这时,如果出现一座凉亭,可以停下来休憩一下,想必是最舒服的事了。歇好了再出发,这是“亭”的功用,也是“停”的智慧。
说到亭与停,不由得想到了明末清初那位著名“斜杆青年”——李渔。他曾在金华兰溪老家夏李村修建了一座亭子,名叫“且停亭”。这亭中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智慧?
李渔命名的“且停亭” 图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
一
相传明崇祯年间,李渔在永昌至游埠的大路旁主持修建了一座凉亭,让大家走路累了可以休息。有个财主出了钱,就想让凉亭叫“富贵亭”,显摆显摆。
李渔觉得此名庸俗,当即拒绝:“且停停。”言下之意,是暂且不要急于定名。财主心中不悦,反问道:“那你可曾想出更好的名字来?”
李渔微微一笑答道:“我已说出名字了——‘且停亭’。”财主还想争辩,李渔接着解释,“且在此处停一停,歇歇脚,这难道不是‘且停亭’的绝佳寓意吗?”
夏李村口李渔雕像 图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
“且停亭”“且停停”,李渔的文采里竟透着谐音梗的趣味。事实上,“且停亭”不仅仅是一座亭子,更蕴含着李渔人生的智慧。
以传统文人的视角来看,李渔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功名成空。可李渔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里,人们看到的是自得其乐,生活处处有闲情。
纵观李渔的一生,他时而忧国忧民,时而如老顽童,时而为成功抓狂,时而为安逸窃喜,但未曾改变的是那颗热爱生活的心。他所追求的人间之乐,不在外而在心。
少年经历朝代更迭,青年经历科举失利,中年经历著作侵权,晚年经历离丧之痛……也许,正因为经历了这些辗转反侧,让李渔更懂得年轻时追求“且停亭”的心境,才有了《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等著作,述尽人生的清欢。
兰溪且停亭内 图源:“金华文旅”微信公众号
二
李渔与他的“且停亭”,在今天,依旧值得我们咀嚼回味。
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总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跑者,生怕落后于他人,生怕一停下脚步就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我们不断地给自己设定目标,一刻也不敢放松自己,仿佛只有不断地奔跑,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其实,停一下不代表就会落后。志在“补天裂”的陈亮,一生直道而行。他在多次上书强国之策未果后选择回到家乡开设书院,教书育人、钻研思想,看似是远离朝堂、归隐山林,其实是积蓄能量,寻求救国的另一条出路,将爱国之志传达给更多年轻人。
就像长距离的户外徒步,走久了,走累了,就要停一下做休整。在人生的马拉松式旅途中,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停歇,在亭子里养一会儿神,补充一些能量,积攒一些力气。
我们甚至可以趁此记录旅途中绚烂多彩的风景。匆匆赶路,容易忽略了沿途的美好。人生是一场需要慢慢品味的旅程,这一路上每一步,其实都是风景。适时地停歇下来,我们会发现,原来生活并不只是奔跑和追逐,还有更多的美好等待我们去发现、珍惜。
停一下,也是为找准前行方向。当你面对迷雾重重的未来时,难免会迷失方向,不小心碰壁。当遭遇这样的挫折,停一下是大智慧。在停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身边的人交流,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经历,从交流中汲取智慧,为自己找到更合适的路。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样的佳话,自古不绝。就如柳永风采飞扬,洒脱不羁,却屡次落榜不中。他干脆游历四方,专注写词,成就宋词宗师之名。虽然仕途不畅,但在史书人心里,他的位置光照千古,他的词历经千年犹如初见。
停一下,有时是为了思考来时路,汲取过去的智慧。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人的传统生活哲学,并不全是为了功成名就而量身定制的,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告诉我们,为了不顺遂的现实,要找到自我妥协的智慧。
如李渔、苏轼等热爱生活的古代文人,他们留下的文化遗产里都有教会我们人生拐弯的道理。正如《易经》所言:“曲成万物而不遗。”这些道理,只有停下来,才能看得真切,学得得体。
三
我们要学会停一下,但停一下并不是就地躺平。
奔跑中少不了磕碰摔跤,有的人是因为一时力竭无法坚持,有的人是因为路上的一颗小石子、一个小凹坑,还有的人是因为贪恋风景而忘了脚下……这些都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部分。它们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脆弱与不足,也提醒我们,成长往往伴随着疼痛。
很多人都想不到,苏轼这一生,他最在意也是最得意的时刻,不是庙堂之上的指点江山,而是江湖之远的驻足思考。他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地都是他的贬谪之地。在这三地,苏轼停下脚步,俯下身段,躬身务农,传学识于民间。泥土的芬芳让这位文学大家涤荡了自己的灵魂,绽放出了更夺目的文采。
摔倒了并不可怕,每一次的跌倒,其实都是对心性的锤炼。当我们擦干眼泪,鼓起勇气再次站起时,会发现那些曾经的伤痕,已经化作了我们身上最坚硬的盔甲,让我们的步伐更坚定,目光更深远。
为了从摔倒中站起来,古往今来的人们想了很多办法。论心态,孔子说要当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勇气,鲁迅说,要当勇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论修身养性,王阳明说,要心向光明,方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还有李渔,他在而立之年遭遇人生低谷。在窘境里,他泣血成诗,感慨:“砺我不才身。”然而,李渔最终还是走出了内耗的牢笼,并悟到了“觅应得之利,谋有道之生,即是人间大隐”。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赶路过程,我们既要仰望星光赶路,也要学会在疲惫时失意时放松自己,停下来再出发。正如李渔为“且停亭”撰写的一副对联那样——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