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与辉同行·阅山河”浙江行系列活动走进绍兴,董宇辉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向观众科普介绍了绍兴女儿红的历史与含义。在短视频平台掀起的“非遗焕新”浪潮中,不少博主用无人机航拍鉴湖,镜头里乌篷船载着酒坛划过金色芦苇荡,弹幕飘满了“这才是中国人的浪漫”……这些年,“跨界”创新的“黄酒奶茶”更是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
这坛穿越千年的女儿红,正在生动诠释“传统如何活在当下”的时代命题。
一
暮春,乌篷船悄然划开晨雾,乾隆微服探访绍兴酒肆,女儿红破封刹那,琥珀光倾入越窑青瓷盏,他在酒雾氤氲间一饮而尽,由衷赞叹:“越酒行天下。”此后,醇厚绵密的绍兴酒便常随时鲜一道,出现在年节宴席上。
其实,关于女儿红的记录,最早可追溯至晋代。
据东晋《南方草木状》记载,女儿红是旧时人家生女、嫁女必备之物。传说千年前,绍兴一裁缝为庆祝孩子出生,酿酒以盼生儿延续家业。然事与愿违,得知妻子生下女儿后,他失落之余将酒埋入桂花树下。18年后女儿出嫁,老裁缝忽然想起地下藏酒已18年,便挖出陈酿以宴宾客,酒液浓稠如蜜,色泽温润如玉,席上文人赞道:“佳酿女儿红,育女似神童。”自此,“生女必酿女儿酒,嫁女必饮女儿红”的民俗逐渐形成。
传统的“女儿红”开酿时间一般在冬季,俗称“冬酿”,但准备工作一般从夏季就已开始 图源:“绍兴文旅发布”微信公众号
农历七月制酒药、九月制麦曲、十月制淋饭……宋朝之际,绍兴黄酒工艺日益成熟,《北山酒经》详细记载了“三浆四水”酿造法,女儿红因口感醇厚被文人雅士推崇,成为诗宴佳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住在东关古镇时,品饮女儿红后,挥毫写下“移家只欲东关住,夜夜湖中看月生”的千古名句。
岁月长河流淌,女儿红成为江南水乡一抹独特的印记。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酿制而成的女儿红也早已升华为文化符号。1994年陈少华的《九九女儿红》唱遍大江南北,次年电影《女儿红》温情诉说酒坛中的故事,2017年电视剧《女儿红》勾勒出江南的烟雨朦胧,金庸武侠小说中“来一坛上好的女儿红”更是深入人心,仿佛连刀光剑影都染上了温柔的光晕。
二
在女儿红坛口揭开的刹那,馥郁酒香夹杂着岁月的芬芳扑面而来。女儿红的琥珀色里,沉淀着中国人含蓄而深沉的情感哲学。
女儿红是中国人亲情表达的独特创造。在绍兴古法“生女酿酒,嫁时取饮”的习俗中,伴随着新生命降临,父母便选新谷、汲清泉,以祖传秘方酿酒入坛,画上吉祥图案,因雕饰精美而得名“花雕”。待女儿出阁开封,酒香混着喜炮声漫过喜堂——从牙牙学语到凤冠霞帔,这坛时光酿的酒,终成嫁女时最浓的情。每一滴似乎都化作流淌的告白,诉说着绵长的牵挂。
“红漆饭桶红盖头,红绸封坛女儿酒”,喜庆锣鼓声中的陈年酒香,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婚庆仪式感。听那开坛时的“啵”声轻响,蕴含“敬天地、祭祖先、宴亲朋”的千年礼制,是两姓联姻的郑重承诺,也是代代相传的生命礼赞。一坛婚庆酒既是对古礼的延续,亦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从一坛家酿到国家名片,女儿红经历千年演变,蕴含着地道的东方时间观。
相传,民国年间,有酒坊主面对债主堵门,宁可将未到年份的女儿红沉入鉴湖也不贱卖,留下一句掷地有声的“坏了规矩,便坏了百年招牌”。“宁可酒酸,不可约毁”的古训,是十八载春秋、6570个日夜的守望——就像《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制曲之法,需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方能酿出酒色清澄、味美醇厚的佳酿。
而今,非遗传承人仍恪守“差一天不开坛”的祖训——每坛女儿红都拥有专属“时间身份证”,消费者可以看到“距开坛还有XX天”的动态倒计时,让等待变得可视化、可追溯。时间流转,变的是黄酒酿造技艺的推陈出新,但对标准的执着、对品质的坚守,始终流淌在这浓浓酒香里。
三
许多人都关心,作为黄酒文化的重要代表,女儿红这一“舌尖上的非遗”如何香飘更远、酿出青春滋味?
如今,当“Z世代”将考研上岸、升职加薪、爱宠生辰等皆视作人生庆典,女儿红作为老牌酒亟须打破“嫁女专属”的老观念,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在产品设计上体现年轻人学习拼搏、职场奋斗等新理念,并通过短视频平台破圈传播,让传统佳酿在年轻人的点赞评论里焕发新生。
此外,女儿红“浓醇、单一”的特点与年轻人追求“轻量化、多元化”的消费趋势之间存在一定的区隔。一方面,“老酒也需要新喝”。北宋《北山酒经》提到:“造酒最在浆,其浆不可才酸便用,须是味重。”科技创新正如那点睛之“浆”,需要借鉴茅台冰淇淋等出圈案例,研制女儿红系列产品,增强混搭体验,实现跨界创新。
另一方面,还要深挖健康价值。黄酒养生自古就有,《本草纲目》记载了几十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酒,均以黄酒制成。若能结合“暖胃养生”等标签,破解“酒后不适”的顾虑,抢占健康消费赛道,女儿红便可能被更多消费者所接受。
早在清代,李汝珍在长篇小说《镜花缘》中写道:“闻得是宗女儿酒,其坛可盛八十余斤。”可见,当时女儿酒不仅远销海外,还用大坛盛装。今天,日本清酒能用“獭祭”“十四代”征服全球味蕾,女儿红当以更自信的姿态出海。解决“产品区域化”难题的关键,是既要保留黄酒文化里“曲水流觞”的意蕴,又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欣赏和领会这份独特佳酿的魅力。
试想,当女儿红作为文化符号亮相外交场合、国际展会,当海外消费者在品鉴会、书法节的“举盏临帖”间读懂中国人“壶中日月长”的生命哲思,文化自信便油然而生。
悠悠千年,女儿红要做的从来不是打败其他酒类,而是在时代变迁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唯有不断与时俱进,女儿红才能在时光流转中历久弥新,飘香世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