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困在同侪压力里的年轻人

字体:
—2025—
07/08
14:53:43
2025-07-08 14:53:43 来源:浙江宣传

  最近,正值火热的毕业季、升学季、就业季。如果你刚毕业,当看到身边的同学朋友升入好学校、找到好工作时,会不会感到焦虑不安?或者你已经是一名步入职场的上班族,当同事业绩出色、升职加薪时,你会不会暗暗眼红,甚至变得自卑、没有底气?如果你发现自己喜欢和别人比较并且感到压力,这可能并不是简单的嫉妒心理或心胸狭隘,而是你已经深陷所谓的“同侪压力”。

  同侪压力,一般是指年龄、地位、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相近的同辈人施加的一种影响力。在当下许多年轻人看来,这种与同辈人比较而产生的心理压迫感,伴随着升学、求职、婚恋等不同人生阶段,如影随形,难以摆脱。

  同侪压力从何而来?我们又该如何走出同侪压力?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一

  哲学家罗素曾说: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这句经典的话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人们往往不是追求绝对的成功,而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评估自己,这也是产生同侪压力的心理机制。

  同龄人的比较、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程度的比较、竞争可以增强人们的内生动力。但假如一个人把焦点放在身边的他人身上,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就容易陷入内耗内卷,不利于自我成长。

  有的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别人活得像电影,自己活得像复印件”的窒息感,正是当代部分年轻人被同侪压力击中的感受。看看那些宣称“25岁拥有第一只大牌包”“30岁前实现财富自由”的同龄人,再看看还在工位上加班的自己,就容易怀疑努力工作是否还有意义。有时明明已经做得很好,但总觉得自己比不过别人,还要担心后来者的追赶。

  有的掉进优绩主义的陷阱。凡事都要和同辈人比一比,比学历、比工作、比收入、比荣誉、比地位,这些成功标准就像玻璃门,“透明”但不“透风”,没有让人自如穿梭的孔隙,把人困在几条固定的赛道上,忘记了人生还有其他的向度。至于是否过得开心快乐、有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统统被习惯性地忽略。

  有的困于年龄焦虑的囚笼。年龄虽然是一种客观标准,但不是唯一变量。有人认为“什么样的年龄就要做什么样的事情”“一步慢、步步慢”,这种“社会时钟”心态导致他们一旦看到同龄人的成功,就急于和他们“拉齐”进度。

  有的产生彼此戒备的敌意。同侪压力堪称现实版的“既生瑜,何生亮”,当身边人特别是同龄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本来是纯粹的朋友、同学、同事,关系也会逐渐变味。某职场平台上有人说,“曾因同事晋升而刻意疏远对方”“选择性屏蔽过得比自己好的朋友”。假如彼此处于这样的芥蒂之中,就很难建立真正的友谊与合作关系。

图片

6月27日,金华市婺城区城中街道西市街“人才夜市”上,求职者了解岗位信息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二

  同侪压力并不是一件现在才有的新鲜事。有人还说,庞涓和孙膑的斗争就是最早关于同侪压力的故事。然而,当下这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却深陷其中。因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能清晰地观察到他人的生活轨迹和面貌,也迫切期望获得来自外界的认同。

  如果说过去的同辈影响如同涓涓细流,那么在社交媒体、内卷竞争、绩优考核等多种因素的催化下,今天的这股压力已经汇集成裹挟无数人的汹涌洪流。在当下这个被焦虑浸泡的社会,同侪压力如同无形的网,似有越收越紧之势。那么究竟是谁在暗中收紧了这张网?

  心理学研究表明,持续的社会比较会诱发“相对剥夺感”,即使自身也在进步,但只要感觉不如参照群体就会产生失落和不满。以前,压力主要来自现实中的同龄人。但现在,无时不在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打破了群体和圈层的壁垒,扩大了可比较的范围,满屏似乎都是别人的“诗和远方”,制造、放大着“身边人都比我过得好”的错觉。

  诸如“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之类耸人听闻的标题和信息,如同一根无形的鞭子抽打着人向前。更多精心筛选和美化过的片段,在算法推荐下不断冲击我们的眼球,再叠加一些网红畸形病态的炫富和拜金,进一步加重了社会焦虑和心理落差。甚至让人误以为,只有自己不成功,而其他同伴都成功了。

  当下这个“人人皆在赛道”的时代,工作与学习环境中的高度竞争、无孔不入的绩效指标、蔓延开来的内卷文化越来越成为激发同侪压力的核心引擎。‌读书时的升学、毕业后的求职、工作上的晋升,“比较”和“排名”几乎成为家常便饭。

  在高考分数、KPI、项目完成率等冰冷数据构成的竞赛中,在收入高低、工作稳定程度等构成的外在评价中,同学和同事的表现成了衡量自身的重要标尺,也成为压力的重要来源。当人生处处都异化为攀比的擂台,别人的成就就会化作刺向自我的匕首。

  三

  身陷同侪压力,就像卷进一场身不由己、身心俱疲的赛跑。一方面,我们既害怕被落下、被否定,不甘心就此“退赛”;可另一方面,无论跑得多快、领先了多少,我们都难以获得真实的意义感。然而,真正的自我认同是一场孤独的觉醒。因为在这个寻求认同的世界里,承认自己的不同需要巨大的勇气。面对同侪压力,应当学会理性认识、积极向前。

  别总盯着别人的成功盲目攀比。每个人的天资禀赋、成长环境、背景条件都不一样,看似同侪,实则命运和境遇可能完全不同。他人的成功背后,也往往隐藏着你不知道的代价与取舍。一味在别人的赛道上气喘吁吁地追赶,最终只会迷失方向。人生如棋,自己才是下棋的人。嘲讽别人的努力、打击别人的成就并不会让自己变得成功。不妨学会把别人的成功当作一面镜子,见贤思齐,映射出自己前行的道路。

  别被标准化的人生模板“框住”。我们所参照的人生模板,往往来源于身边的耳闻目睹,或是平台算法反复推送的“成功人设”。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完美复制旁人走过的路,人生价值不能被单一标准框定。名校名企、升职加薪、有车有房、结婚生子……这些所谓的人生模板只描绘了少数几种“被认可”的道路,却忽略了人生有更多精彩的活法。与其未经反思地盲从他人,不如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人生参照系。正如哲人所言:“真正的自由,始于摆脱‘众人意见’的束缚。”

  别害怕暂时的“不确定感”。在“内卷”趋于严重的当下,我们总想着尽快“上岸”“交卷”“有着落”,找到一个清晰的人生答案,所以才会格外容易为同龄人的步伐而感到焦虑。其实,我们毕生都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追寻理想的自我。然而,每朵花都有自己绽放的时节——有人二十岁事业有成,有人三十岁才找到方向,有人四十岁重新出发,这本就是生命的常态。那些看似“落后”的时光,何尝不是最珍贵的沉淀?

  对社会而言,需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赛道,进一步打破“以成败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包容年轻人的失败,鼓励年轻人去尝试,努力让每个年轻人都能尽情地施展才华,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获得感。

  “世界很大,可我们需要的只是角落里的一盏灯。”这盏照亮自己的灯,只能由我们自己亲手点燃。人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可能整齐划一地抵达某个终点,重要的是勇敢追逐自己想要的意义,才能在流变的时代中找到一份扎实的存在感。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