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做文旅要有“场景思维”

字体:
—2025—
07/08
14:52:46
2025-07-08 14:52:46 来源:浙江宣传

  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到安吉的矿坑咖啡,从阿那亚的孤独图书馆到越剧《新龙门客栈》,从乌镇戏剧节演员与观众互动演出到廿八都古镇各个角落的NPC……悄然间,文旅热点的风向由“风景”吹向了“场景”。

  不同于过去“走马观花”“下马赏花”,如今,许多游客更愿意在精心构筑的“场景”中“养马种花”,获得不一样的互动体验。文旅业内人士也有共识——“得场景者得天下”。那么,“文旅场景”是个什么景?怎样的文旅场景才能打动人心?

图片

宁波象山影视城 图源:“宁波文旅”微信公众号

  一

  “场景”一词,源于戏剧影视,如今已成为引领文旅产业创新的“潮流密码”。它打破了传统景区的物理局限,围绕游客核心需求,通过创意设计,构建出让人能够真切感知、参与互动、深度沉浸的情境与氛围。

  在一些精心策划的文旅场景中,游客完成从“看客”到“剧中人”的华丽转身。比如,进入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剧场,观众就是这个小客栈中的一员,时不时还会被演员cue到,仿佛置身于江湖之中。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游客身着华服,漫步于繁华市井,宛如走进了盛唐画卷。有网友感慨:“换上唐装,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琴键上,NPC的一句台词就让我瞬间入戏!”

  除了沉浸式场景营造,不少地方还用上了声光电与数字技术,让未来真实可感,让历史栩栩如生。比如,重庆某购物中心在40米高空搭建了具有悬浮感的“秘境”,杭州良渚博物院通过AR技术让玉琮、刻符陶罐等文物“触手可及”,永州浯溪碑林景区用AI技术对505块风化石碑进行高精度修复……有年轻人就感叹:“科技不仅改写了旅行的定义,也不断刷新着我们看世界的视角。”

  有些老旧街区、废弃工厂经创意改造后焕发新生,成为游客体验地道风情的绝佳去处,使得文旅场景不再局限于围墙内的景区,一条街甚至一座城都能变成开放式的“乐园”。杭州的“天目里”,前身是古荡工业园区,如今引入艺术中心、秀场、影院、买手店等业态,一到周末就人气爆棚。北京的798艺术区,昔日工业遗存“变身”艺术殿堂,五花八门的新奇展览、随处可见的涂鸦墙、装潢时尚的咖啡店和餐厅,不断给人输送着新鲜感。就像有网友所说,以前是“去景点”,现在是“转角遇到景点”,这种转变很有意思。

图片

天目里 图源:“美丽西湖”微信公众号

  二

  前不久,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某地斥资24亿元建成的古城门可罗雀,4年下来累计亏损超10亿元,濒临破产,沦为了一座“空城”。而反观那些“小而美”的文旅场景,成本不高,却持续“整活”、“脑洞大开”,让文化旅游变得趣味横生。原因何在?

  文旅场景的魅力,在于它总能找到让你“上头”的方式。什么能让人“上头”?很难一言蔽之,或许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也可能是打破边界的惊喜。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叙事空间,“邀请”游客“走入”这个精心设计的图景中。这种吸引力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能够在游客心中激荡出长久的回味与思考。

  比如,今年端午假期期间,“土味”的万岁山武侠城人气火爆,游客在这里能与各路侠客NPC过招对诗、切磋棋艺,赢取的“银票”还能兑换特色纪念品。“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心意相通”和“情感链接”。很多游客期待的文旅体验,在于能否创造让人会心一笑的瞬间、设计让人忍不住参与的互动,等等。

  成功的文旅场景并不一定要宏大叙事、塑造奇观。有的场景虽然体量不大,却能像“毛细血管”一样,下沉到街头巷尾,让市民在熟悉的地方有别样的发现,也能让游客深度融入在地文化的“肌理”。所谓“万物皆可文旅”,一个菜市场、一间不起眼的小茶馆、一处临街外摆的店铺,都不能随意被小看,也许就是下一个文旅爆款。像杭州的文二菜场、古荡菜市、红石板农贸市场,既有老菜市场的生活感,又能让人轻松拍出大片。

  原先以景点为核心、依赖门票收入的文旅模式,已经悄然以场景体验为中心、多元消费为支撑的生态迭代。比如海宁盐官古城曾有“八月十八潮过客散”的苦恼,如今“潮乐之城”的丰富场景,吸引人们纷至沓来,打卡网红“潮墙”以及多个音乐场馆,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长也从3小时延长到1天以上。可以说,“一子落而满盘活”,爆款场景对文旅市场的撬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图片

乌龙剧团在演出中 图源:“盐官古城-潮乐之城”微信公众号

  三

  “无场景,不文旅”,场景化将是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未来。既能“网红”、又能“长红”的,将属于那些富有“场景思维”,能够实现文化、技术、产业共振的“造景者”。

  只有声光电不等于好场景。“场景思维”的关键,不在于用了多酷炫的技术,而在于有没有创新表达文化内核。现在一些地方在打造场景时,陷入了过度依赖科技、追求视觉特效的误区,忽略了挖掘文化内涵这一核心。技术只是表现手段,要让科技与文化在文旅场景中“相遇”,关键在于做好文化价值转换这一文章。

  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运用“4D+六面”全景影院技术,让游客身临其境体验飞夺泸定桥、爬雪山等长征场景,这背后离不开团队对数十万字党史文献档案、数万幅历史影像的查阅梳理。将技术要素与文化表达融汇成优质的内容,便会产生直抵人心的价值

  面对遍地开花的仿古街、网红装置,文旅场景也需要做减法,以独特个性避免同质化。比如,当一些古镇业态“查重率过高”、趋于雷同,乌镇独辟蹊径,以戏剧节为切口,将水乡空间演绎成如梦似幻的戏剧场景。老街、古桥、巷陌、老宅,一步一景皆为戏景,游客一不小心就走入戏中。正是依靠戏剧与旅游的相融共生,小镇焕发更大的活力。

  打造爆款场景,还需要不断裂变产生“新物种”、新玩法、新消费。不妨尝试与演艺、电竞、动漫、文创等业态渗透交融、相互赋能,或许就能在跨界试水中,不断拓宽场景的边界、延伸文旅的广度。未来,能否吸引年轻一代为新奇体验买单,不是看规模有多大,而要看场景的想象力有多大;评判文旅是否做得出彩,不是看投资额有多大,而是要看带动消费链延伸有多广,由此产生的乘数效应才能激励产生更多推陈出新的优质体验。

  爆款文旅场景没有统一“公式”。唯有不断探索、解锁,唤醒天马行空做创意的勇气,葆有深耕细作挖文化的耐心,各式各样的文旅思维才能相得益彰、熠熠生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