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到,“去哪儿玩”成了不少选择困难星人的新难题。打开社交平台找攻略,“情绪文旅”成了热词,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乐于为快乐、趣味买单。
从特种兵旅游到Citywalk,再到反向旅游,当代的旅行者正悄然告别传统的看山看水,转而寻求一次“精神出逃”。这种对情绪价值的强烈渴求,正推动情绪文旅成为比较流行而普遍的选择。
什么是情绪文旅?区别于浅尝辄止的“到此一游”,它通过捕捉现代人的情感诉求,将旅游升华为一场走心之旅。
对景区来说,要想搭上情绪文旅的东风,就要想方设法让游客在收获风景之外,也收获情绪价值。现如今,许多文旅的呈现形式不再是碎片化的文化展示,而是将景观、活动等串联成有温度的故事链条。比如,在故宫,上班族暂时卸下现代身份,身着古装体验“一日格格”“一日阿哥”;来到绍兴,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迅哥儿”,他可能正托着腮准备在课桌上刻下一个“早”字,也可能坐在乌篷船上邀你同游……跟随Q版鲁迅人偶的脚步,既能走近课本人物,也能轻松览遍古城风光。
得益于年轻人的追捧,情绪文旅为小众目的地开拓出新的打法。比如,湖州市善琏镇的含山村,有个大型实景剧本杀很出圈。剧本杀里,游客在村民扮演的NPC引导下,白天游山玩水,晚上探案解谜,惊险又刺激。
总之,一次沉浸式的参与,一次奇妙无比的美食品尝,或是一场篝火音乐晚会的闲适,都可以是情绪文旅的玩法。与传统观光相比,情绪文旅为什么吸引人?其根本在于构建了一种情感共振机制。
生活水平提升后,旅行的品质成为人们衡量一次出行质量的指标。单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购物消费这种流水线化的观光模式,很难让人动心。特别是年轻人消费优先级变了,他们更愿意为“个性化”“意义感”买单,热衷于打卡一家小众咖啡馆、跟着手艺人学做陶艺,把旅行变成对世界的探索。此时,情绪文旅给他们提供的往往不止于“去了”“看了”“买了”,而是精准切中他们的感受。
生活在人人脚步匆匆的时代,职场上的委屈要装成“我没事”,生活里的迷茫得藏成“都挺好”,连偶尔的脆弱都怕被贴上“玻璃心”的标签,人们对情绪释放的迫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烈,渴望“找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好好放肆一下”。而情绪文旅恰恰提供了一个专属出口,比如觅一安静处抄一本书,又或是在星空下的露营帐篷里,允许疲惫的自己在篝火旁一言不发。它不要求你积极,也不强迫你乐观,只说“你的情绪,在这里都能安放”。
情绪文旅的上头,不止于即时的释放,更在于提供一种“你的情绪我也懂”的回应。在情绪文旅中,目的地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地理坐标,而是独特情感记忆与旅游故事的载体。比如在音乐节上,只因一个眼神、一次点头,或是在某一秒“灵魂对齐”,原本你只是轻声哼唱,却突然如忘却现实身份般,情不自禁跟着身边的陌生人蹦跳高歌。即使你回到现实生活中,回想起这样的经历也会不自觉地嘴角上扬。
这种“被看见”“被重视”的美好感觉,让情绪文旅变成了“心灵充电站”,从而吸引人们甘愿一次次“充值续费”。不过,也有人说,情绪是流动的情感,来得快去得也快。在竞争激烈的文旅赛道,如何做好情绪文旅,从“百团大战”中脱颖而出?
不能只有舶来品,没有“土特产”。近些年,空中玻璃栈道、“我在XX很想你”等网红场景在各地屡见不鲜。这些跟风而来的舶来品,固然能依靠新鲜新奇的优势制造瞬间流量,但无法长久,过不了多久可能就剩个一地狼藉。究其原因,在于没有融入本地特色。缺少了区别于他者的标签,自然无法脱颖而出。
还记得那句“花花,果赖”吗?不少游客为了见网红熊猫“和花”一面,不惜千里迢迢赶到成都,为她排队数小时。有网友说,“来成都,不看花花等于白来”。用好了熊猫这一“土特产”,成都的文旅市场和城市形象打开了想象空间。
不能只有情绪,没有故事。情绪文旅不能仅仅停留在网红效应,浮于“打卡”的表面。有些地方造了一堆复制粘贴的人造景观,勉强挣扎营业一段时间后便关门大吉,起不到持久带动增量的效用。情绪文旅的核心黏性在于,它要求文旅产品为游客留下一个场景、一个故事、一段旅程,从而建立真诚的情感联结。比如在自带“松弛感”的云南,把焦虑交给雪山和洱海,很多人会突然觉得“那些没有完成的目标,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今年上半年,就有3.71亿人次去“有风的地方”,感受“向往的生活”。一想到云南,人们的脑海里就有了风,有了场景和故事。
不能只有单向输出,没有双向奔赴。许多文旅项目本质上是单向输出,把游客作为被动的接收者,去消费预设好的场景、表演。真正好的文旅项目是双向奔赴,让游客主动参与甚至进行创造。这意味着文旅产品需要设计开放性的框架、互动性的环节,激发游客的参与感、想象力和表达欲。
乌镇戏剧节的“古镇嘉年华”没有固定的舞台和观众席,却让表演者融入古镇的街巷、桥头、茶馆,甚至随机邀请路人加入即兴演出。游客可能转角被拉进互动巡游,或是在河边与演员共同完成一段肢体戏剧。这种设计让游客不再只是“看戏”,而是“入戏”,情绪价值拉满。
情绪文旅是人的心灵之旅,让人得以在旅行中寻找自我、治愈自我。当情绪文旅成为游客值得反复回味的“高光时刻”时,他们再谈论“玩得如何”,分享的将不只是风景,更是一份回忆、一种人生,也是一座城市读懂人心的故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