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主包今天扩列了吗?包的!

字体:
—2025—
09/24
10:41:56
2025-09-24 10:41:56 来源:浙江宣传

  “主包今天扩列了吗?”

  “包的包的。”

  “尊嘟假嘟?”

  “因为他善。”

  “6,我个烧缸!”

  如果你能看懂上述对话,某种程度上说明你对网络流行梗比较了解。把这段话“翻译”过来,大致是这样的:

  “主播(或主创者)今天新增好友了吗?”

  “那肯定的。”

  “真的假的?”

  “(万能接话,语境自行理解)”

  “哇,太厉害了!”

  当你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遇到这些熟悉的字眼,有没有get到其内涵?如果完全不理解,那说明你在日新月异的“玩梗”界里又out了。社交媒体时代,“玩梗”似乎无处不在,从“YYDS”(“永远的神”缩写)到“city不city”(“时髦不时髦”“洋气不洋气”“现代化不现代化”),从“电子羽绒服”(秋冬气温骤降时提供心理慰藉的经典影视作品)到“基础不基础”(反差表达句式,如工资基础、消费就不基础)、“丝瓜汤”(喻指家庭中“各说各话”的沟通困境)等等,这些看似无厘头的“梗”,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娱乐,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独特话语方式

  年轻人“玩梗”在玩什么?

  我们的日常语言,已经被“玩”出了新高度。“语言梗”信手拈来古代不少文人雅客的“谐音梗”,早已被传为千古美谈。而当下年轻人的“语言梗”,通过古今结合、中西混搭、解构缩略等方式,无论是在形式、内容还是表达上都大大拓展延伸,形成了大量圈内人才懂的“密语”。比如,“XSWL”“栓Q”等语汇,外人乍一看一头雾水,但圈内人却信手拈来,交流便捷,乐在其中。

  “图像梗”也必不可少。网友们通过鬼畜、恶搞、换脸等方式,对经典影视作品、流行歌曲及网络热门视频进行二次创作,使其在新的语境下拥有了新的内涵。比如,“这瓜保熟吗?”“退!退!退!”等梗图,在许多年轻人看来生动且形象,不少图甚至成为“斗图”必备。

  “事件梗”则更具内涵。围绕一些社会事件,年轻人通过“玩梗”,一方面加速了这些事件的社会化传播,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身的立场与态度。有的,是出于调侃,比如最近某高校开学典礼上,两位学生为校长撑伞的“双一流”淋雨场面,就有不少网友笑称“原来是这么个‘双一流’”有的,是为了反讽,比如“鼠头鸭脖”梗,直接表达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切,以及对涉事部门敷衍塞责的强烈不满。

  年轻人“玩梗”玩出了什么?

  “玩梗”既图一乐,也超越娱乐。在笔者看来,年轻人“玩梗”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行为。通过“玩梗”,年轻人构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并在其中完成沟通表达、身份认同、情感抒发与社会参与,有着积极的一面。

  面对学业、工作、社交等压力,年轻人通过“玩梗”,用自嘲叙事或黑色幽默来平衡心态。例如“passion”梗的流行,正是因为它既能调侃困境,又能传递积极态度。在社交方面,年轻人往往会通过“玩梗”,对上身份认同的“接头暗号”,从而识别圈层同伴。例如,MBTI梗图成为社交“利器”,“i人”与“e人”的个性化标签降低了交际成本。

  面对社会公共议题的网络传播,年轻人通过“玩梗”,包装社会话题,使得话语表达既不失锋芒,又极具传播力。例如,“牛马”“打工人”等梗看似自嘲,实则隐含着对劳动权益的关注;“躺平”“摆烂”等梗,则是借由消极话语来表达对过度竞争、内卷的抗议。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玩梗”亦需有品、有度,不能唯流量至上。网络上拿严肃的历史事件、社会话题、负面词汇“玩梗”而翻车的事件屡见不鲜,一些带有人格侮辱、群体攻击的“梗”也遭到了批评和抵制。

图片

漫画 图源:新华社

  每一个“梗”都需要被认真对待。

  面对年轻人的“玩梗”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和包容,也要重视引导和规范。

  每一个“梗”都值得被关注,每一个声音都需要被听见。“梗言梗语”是当下年轻人的语言表达常态“梗里梗外”释放出的是真实情绪。因此,对待“玩梗”文化,需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欢迎并且主动学习年轻语汇,克服沟通隔阂。拒绝理解,无异于主动关闭了对话的通道,恰如那一碗“丝瓜汤”,只会拉远彼此之间的距离。可喜的是,当前官方对“玩梗”的理解度、接纳度、参与度越来越高,各地文旅的“玩梗”营销策略就是生动体现。

  “玩梗”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自觉自律与引导纠偏的双管齐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借助网络的迅捷传播,“玩梗”才有了全新的生命力、更大的影响力,但不当“玩梗”也会凸显破坏力。年轻人“玩梗”应追求妙而不俗的境界,“玩梗”而不“玩笑”,自觉摒弃、抵制低俗、恶俗的“玩梗”行为。官方和网络平台应当对一些低级趣味、恶俗不堪以及挑战底线的“玩梗”行为,及时予以引导和纠偏,使之成为沟通的桥梁而非高墙。正如有师者言,“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玩梗”应以此为戒。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