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圈里圈外

字体:
—2025—
09/23
14:48:22
2025-09-23 14:48:22 来源:浙江宣传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就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一方面,人类要依赖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生存所需;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影响着自然,自然的变化又反作用于人类。

  人与自然如何实现可持续的未来?昨天(9月22日),全球约4000名代表聚集在杭州,参加在此开幕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共同商讨这个全人类关注的话题。据报道,这是十年一届的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来到亚洲、来到中国,将会给世界和中国带来什么?

  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球超30亿人依赖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超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此外,人类所需的药物、食物,有很多也直接来源于天然动植物。

  因此,如果生物多样性得不到保护,那么受影响的不仅是自然,更是人类的未来。有专家认为,破坏生物多样性,相当于“烧毁生命的图书馆”。

  通俗来说,生物多样性就像大自然精心编织的一张网,每个物种都是网上的一个结点。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物种消失或入侵,可能导致整张网出现裂痕。

  从亚马逊雨林到西伯利亚冻原,从东非草原到东南亚珊瑚礁,地球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全球生物多样性依然在面临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过度开发等多重压力的威胁,形势令人担忧。

  回望过去,这样的案例在全世界都有发生。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曾因狼群减少导致鹿群泛滥,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河流侵蚀加剧;澳大利亚花了一百年的时间尝试各种方法,至今仍困扰于兔子过度繁殖带来的生态压力。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自1970年至2020年,受监测的野生动物种群平均规模缩减了73%。还有报告指出,当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值高出几十到几百倍,而且正在加速。

  基于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多样性的目的,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就是该计划下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国际会议,约10年举行一届。

  社交媒体上,有人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比作生态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它不仅象征着全球高水平的交流与协作,也承载着人类对绿色未来的共同愿景。

  二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为何选择中国、落地浙江?答案写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藏在浙江的山水之间。

  回望过去十多年中国在生态保护上的努力和成效有目共睹。从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到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从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到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以三江源地区为例,这里曾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人类活动导致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但随着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如今的三江源重现生机,草原植被得以恢复,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

  前两年,中国的卫星遥感图像在网络上小火了一把。几张影像清晰地记录了中国荒漠化土地从“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的变迁。这背后,是几代治沙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坚守与付出,也是生态保护最真实的写照。

  国家林草局的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蓄积量稳步增长,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恢复成效显著,华南梅花鹿从濒危边缘的80多头繁衍至300多头;大熊猫、藏羚羊等物种的保护等级因种群恢复而调整;华盖木、百山祖冷杉等120种野生植物得到抢救性保护。

  如今,中国已建立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数量位居亚洲首位。这其中,浙江就有两个,天目山—清凉峰和南麂列岛

  天目山位于杭州西北部,1996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里保存着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美誉。保护区内共记录物种10462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植物119种。这里还孕育出13种天目山特有植物,178种动植物以“天目命名。

  南麂列岛位于温州平阳东南海域,是中国首批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古蚶、美丽珍珠贝……我国南北海域的各类贝类在南麂列岛几乎都可找到代表种,最长可达7米的铜藻漂浮在海面上,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贝藻总动员”。

  此次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落地杭州,正是对浙江生态环境治理的认可。大会总结过去十年的成果,制定2026—2035全球行动计划,发布《杭州宣言》,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三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知易行难。随着科技的发展,出于经济发展、生存环境等需要,人类活动所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新挑战。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落地浙江,带来的是来自世界各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案、经验以及教训,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的浙江,又将浙江20年来的探索实践展现于世界面前,在合作与交流中朝着“万物共生,和美永续”的目标努力。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在于平衡。笔者认为,这其中要重点算好三笔账。

  “生态账”。“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虽然各国的生物类型、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归根到底还是涵养生态环境,创造适宜生活的条件。自1971年“人与生物圈计划”启动以来,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738个生物圈保护区,这些保护区都是探索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验室”。对于浙江来说,可以从全球生物保护区的长期实践中汲取智慧,更好保护好浙江的绿水青山,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经济账”。生态保护可持续性的要点之一,在于能否实现生态的价值。生物圈保护区并非“挂牌了事”,也不能封闭了事,而是既要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又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举办地杭州天目山,通过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出了“天目山宝”生态农产品品牌,将“天目雷笋”“临安山核桃”“天目小香薯”等农产品整合一体,形成了游有“天目村落”、住有“天目宿集”、吃有“天目暖锅”、购有“天目山宝”的农文旅品牌,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合作账”。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生物圈的事,更是关系全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而是要建立全球合作交流机制,世界各国进一步携手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对于生态保护,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考量,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搭建国际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推动圈内圈外在生态保护、科学研究、绿色发展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有生物学家说:“这是我们可能了解的唯一一个有生命的世界,让我们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它。”中国的实践已经证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带来生物多样性的复苏,也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并行不悖,不负青山也不负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