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细品“江南秋”

字体:
—2025—
10/05
10:05:17
2025-10-05 10:05:17 来源:浙江宣传

  很多人向往“江南春”,其实,“江南秋”同样韵味悠长。几场秋雨褪去燥热,江南的秋味,便被轻轻唤醒,渐入佳境

  “江南秋”,藏于风里、景里、烟火里,可看、可感、可品,唯有慢下脚步,才能好好感受。

图片

 图源:“宁波文旅”微信公众号

  一

  “江南秋”,最懂以美食慰藉人心。

  “秋风起,蟹脚痒”。在中国,食蟹已有上千年历史。苏东坡《老饕赋》说,“蟹微生而带糟”,寥寥数字道出吃蟹的心得;清代李渔嗜蟹如命,提前筹备“买命钱”,就是为了能在秋日畅快食蟹;宋代文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还提到一个更有趣的吃法,叫做蟹酿橙,将蟹肉塞进挖空的橙子里,加酒醋水蒸熟,橙香与蟹鲜交融,仿佛一口就把秋天吃下去。

  江南人吃蟹,讲究味道,也注重气氛意境。在丰子恺的记忆中,其父亲对食蟹一事极为讲究,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平日的晚酌规定就是吃一只蟹,并佐以温酒、热腾腾的豆腐干,桌旁伴着一只端坐的老猫。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但江南人善于把平凡日子过成诗的生活哲学,却在这般场景中具象呈现。

  解锁江南秋味,不仅有鲜,还有一缕甜。这甜,并不浓烈,而是带着淡淡米香的清润。当秋风吹落一地桂花雨,江南人家便开始忙着做糕,蒸熟的米粉经过多道工序,米香与桂香巧妙相融,入口满是清甜;重阳时节,登高望远,一块重阳糕不仅有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也承载了几分“登高好把新诗赋”的心境;每逢中秋,苏式月饼便是江南人的心头爱。“酥皮分层,内馅清甜”,配一口米酒,暖意从胃里蔓延开来,这便是江南水乡浸润到骨子里的温柔。

  老底子的秋味,更少不了人间烟火。“啃秋”“贴秋膘”“秋祭”,都充满了秋天的“仪式感”。说到江南地区流行的“晒秋”,那就更热闹了。老街深巷、院里院外,晴好天气,许多江南人家的竹匾里铺满番薯干、萝卜干、辣椒、柿子干,檐下则挂着各种鱼干和腊味,将生活铺陈于阳光之下,晒出江南人勤劳质朴的底色。此时,东海之滨的海边人家也迎来最好的时节。经过一整个夏天的休养生息,渔民们在闹猛的“开渔”仪式后,带着美好的祈愿扬帆出海,收获来自大海的馈赠。

图片

花雕醉蟹、十八斩、呛蟹,在浙江,有各种不同风格的腌蟹 图源:“浙江文旅资讯”微信公众号

  二

  闻香识得“江南秋”。这一段时光,因为美好易逝,总是让人珍惜眷恋。

  江南之秋,藏在清浅浮动的香气里。“玫瑰香、茉莉香、比不上江南的桂花儿香……”不必刻意寻觅,桂香就是江南秋日香气的“前调”。走在苏州的庭院、杭州的巷弄,或是绍兴的石桥边,只要秋风一拂,朱熹笔下“横出天香第一枝”的馨香扑面而来,馥郁悠远。社交平台上,去杭州看一场满陇桂雨,去苏州平江路喝一杯桂花酿,早已成了江南赏秋的宝藏路线。无数人闻香而动,来一场“欲买桂花同载酒”的少年游,体验中国式浪漫。

  待到秋意渐浓,香气转入“中调”,愈发清雅幽寂。比如,枯荷立在碧水间,那带着点木质调的幽香,与“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相映成趣。江南的菊香亦是清幽,三五好友结伴赏菊也好,或者独坐品一盏花茶,配上一些江南应季茶点,都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致。

  秋天最悠长的“尾调”,当属江南文脉深处的暗香。有人说,古人的笔墨,就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广告。白居易一句“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写尽秋夜寻桂、静听潮声的闲情,引得无数人忆江南“何日更重游”?元代倪瓒所画《秋亭嘉树图》,江南秋日层次分明、意境深远。画家林风眠也钟爱秋天,他笔下的秋林色彩斑斓、充满诗意,让人仿佛走入童话。这些萦绕于诗词书画中的“暗香”,早已超越感官,勾勒出一个空灵淡雅的江南。

图片

满陇桂雨公园桂花 图源:“杭州西湖景区资讯”微信公众号

  三

  江南的秋,诗意与烟火共生,散布在田野稻田,浸润于寻常人家。

  “江南秋”,是“万物于此而揫敛”的成熟。这个时节,万物开始收敛成熟,江南的田野中,硕果盈枝,谷物静待归仓,如范成大所描绘的,“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江南人深知秋的慷慨,也懂得惜物之道。比如,通过“浸酒、做酱、蒸糕、制露”等封存桂香,让转瞬即逝的香味跨越季节。到了深秋,用新米入瓮发酵、古法酿酒,窖藏一整个秋冬,“酿作春风霅水光”。

  “正得秋而万宝成”,人生和自然的时序一样,往往到了秋天才收获成熟。杭州府贡院有一副对联:“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古时秋闱恰在此时展开,或许也暗含着春种秋收的朴素道理。寒窗苦读的学子奋力一搏,求取功名。金秋折桂,寄予人们最美好的祈盼。秋天,总是不会忘记那些辛勤耕耘的人,它让稻谷归仓,让花香入酿,也让努力有回响。

  “江南秋”,也勾起了“井梧摇落故园秋”的乡愁。古往今来,思乡,总是离不开家乡菜,尤其是那些“季节限定”的美好。西晋名士张翰在洛阳为官,因秋风吹拂,想起吴中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一句“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潇洒辞官回乡,“莼鲈之思”从此成为思乡的文化符号。叶圣陶在《藕与莼菜》中娓娓道来的,何止是食材本身,更是萦绕于心头的水乡烟火。汪曾祺笔下的入秋腌菜,“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能从秋吃到春。坛口封存的不仅是江南的味道,更是游子对故乡那质朴且深沉的乡愁。

  “江南秋”,更是一份无法转赠的独家记忆。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写:“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江南秋”不似春的明媚,不似夏的热烈,它需要细细感受。或许,有人在满陇桂雨里与故人重逢,有人在雨打枯荷中悟出人生哲思,也有人在夜半钟声中,触碰到千年前那个微凉的秋夜。江南的秋味,不疾不徐,层层递进,藏于岁月深处,每个人都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

  “秋是第二个春,此时,每一片叶子都是一朵鲜花”。秋日江南,时节、风物与人文交融,在天地间铺展盛放。来到江南,尝一口膏蟹,闻一缕桂香,吟一阕秋词,便知这绝妙滋味。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