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深澳如何不深奥

字体:
—2025—
10/05
10:06:43
2025-10-05 10:06:43 来源:浙江宣传

  若说江南是水墨画,位于杭州桐庐的深澳古村便是其中一滴水。它的故事,始于水,系于水。

  不同于周庄、乌镇的声名在外,深澳没有熙攘的游客,它如隐士般不语,却将明沟暗渠的水系智慧、明清的古建筑群以及一个家族的绵延,悉数沉淀于时光深处。

  步入其间,脚下暗渠的潺潺流水间,藏着深澳的过去与未来。

图片

深澳古村

  一

  藏于桐庐的山水环抱之间,这座暗渠静流、明堂生辉的古村落,已静观了九百余年春秋更迭。

  村落依应家溪而建,溪水自南向北,却被一套精密的水利系统“驯服”。要知晓这水利的奥秘,得从村名说起。

  “澳”是指暗渠,“深”谓其源远流长、埋藏深远。相传南宋初年,申屠氏从富阳迁徙至此,见此地山环水绕、沃野平旷,遂决定在此定居。他们依据独特的山川地形,开凿地下涵道,引溪水入村,逐步构建起村落的基本格局。

  深澳的水系由暗渠、明沟、坎儿井、水塘、溪流组成。古时候的村民,利用天然溪流与地势高差,将流水通过暗渠引至村落各处,再通过明沟、暗渠结合,形成“澳口”供取水,“塘”用于蓄水与消防,“沟”负责排污。这一水系的部分功能,至今仍在使用,造福着当地的人们。

图片

深澳村的澳口

  水兴带来村旺,水脉滋养文脉。深澳的“深”,不只在澳,还在历史与文化积淀之深。

  据当地县志记载,这里仅明清两代就出了举人以上学者43人。此外还有不少人经商致富,贸易四方,但不忘回乡建宅修路、造福桑梓,也带回了古徽州、浙西等地的建筑风格。

  清代中后期,深澳因草纸贸易兴盛,一度成为周边地区的商贸中心。村中老街店铺林立,贩夫走卒、文人官宦络绎于途。财富与文化的汇聚,催生出大量精雕细琢的深宅大院。村中现存不少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厅堂、民居,砖雕、木雕极为精美,门楣题字意蕴深远,比如申屠氏宗祠的楹联上就写道“汉庭垂勋在京兆,宋裔承辉到邑南”,可见昨日之荣光。

  抗战期间,深澳一度成为杭州一带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市集兴旺,商铺林立,各类店面超过五十家。

图片

 深澳古村

  二

  走入今天的深澳村,仿佛步入一幅古朴的江南画卷。

  没有喧嚣如织的游人,也鲜见过度雕琢的痕迹,村落从容地保持着它最初的模样。正如某位旅人在社交媒体上所感叹:“比起闹市,我更爱桐庐这处避世的江南古村。”的确,深澳有一种难得的静气,是一处藏于富春江畔的桃源秘境。

  村落肌理清晰,格局严整。主街南北贯通,数条小巷东西延伸,形成“两纵四横”的街巷骨架,从高处俯瞰,整体布局形似一个硕大的“韭”字。民居大多依水而建、沿街而立,顺着老街漫步,每隔数十步,便可见一个“澳口”——当地人亦称为“坎儿井”,共有六个。“澳口”边铺就的卵石和青石板上满是岁月留下的痕迹,遥想当年,这里曾是申屠先祖取水、浣衣、闲话的日常场所,一石一水间,皆是流淌的光阴。

  巷弄两侧,连绵分布着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白墙黛瓦、雕梁画栋,流转着徽派韵味。这些宅院多为三进式四合院格局,方正端庄的楼屋中间围合着一方小天井。立于此间仰首环望,精美的木雕无处不在。匠人之心凝结于梁枋、牛腿、斗拱与花枋之上,“十二生肖”灵动,“冰裂纹”清雅,“三国”“水浒”人物故事场面恢宏,每一幅图案都寄托着家族愿景与人间喜乐。漫步其间,仿佛步入一座露天的江南古建筑博物馆。

  村中现存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百余幢,几乎每座厅堂都拥有自己的名字,如怀素堂、恭思堂、听堂等,皆是个中代表。其中“怀素堂”之名就源于《中庸》,是目前深澳保存最完整的江南大户宅院之一;而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恭思堂,内部就有七个天井,又称“七井房”。曾有居住于此的老人提及,当年建造时,仅木雕一项便历时三载,其匠心与奢华可见一斑。

  可贵的是,这些老建筑并非标本,它们依然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一些厅堂虽已不再住人,却仍是后人逢年过节团聚的场所;不少老宅经修缮后,化身民宿、茶室或文创空间,既延续了建筑生命,也为古村注入了现代气息。

  立于窄巷之中,伸手便可触摸两侧斑驳的墙面。百年风雨侵蚀留下的痕迹,无声述说着过往。你也许会遇见坐在门边晒太阳的老人,或是聚在澳口闲话的村民。他们世代居于此,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如数家珍。正是这些日常的烟火气,让深澳的古韵不显疏离,反而透着一种“家”的亲切与温暖。

图片

深澳老街

  三

  村民习惯于静水深流的安静,游客欣喜于古村未被商业味浸染的原生态,但对于深澳古村的管理者来说,这却是他们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既担心游客不来,又担心游客太多破坏了原生态。

  在深澳,随着年轻一代逐渐外出,部分老宅因长久空置而日渐倾颓,那曾经滋养一方的坎儿井、明沟、暗渠,水声渐悄,村落一度陷入沉寂。

  为此,当地政府与村民携手,开启了系统性修复之路。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工匠们采用传统材料与工艺,让暗渠重获流通,令塘堰再现清漪。村口的湖水恢复了往日的清澈灵动,不仅唤醒了村庄的记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与学者。

  渐渐地,晒谷场化身共富集市,一座座闲置的老宅迎来了新主人——来自天南海北的手艺人。制香、扎染、葫芦烫画、绣……他们为古村注入了新的“灵魂”,“深澳百匠街区”的轮廓日益清晰。截至2024年底,已有超过80家业态在此扎根,古老的肌理中,开始跃动时代的脉搏。

图片

深澳村高空狮子、锣鼓表演

  村中的深澳茶馆,在沉寂多年后也经改造重生。四方院落,一方戏台,几张木桌,这里再度茶香袅袅,成为汇聚人气的公共客厅。2024年,随着省级文化特派员的到来,更前沿的构想在此落地——VR技术让村民“漫步”于改造后深澳的虚拟场景中,五组共创设计成果展示了传统村落与新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

  古与今的对话,在这里悄然发生。你可以在两百年的老宅里喝一杯现磨咖啡,在明清的街巷中参加一场现代艺术展,伴着潺潺流水声聆听一场音乐会。这些看似跨界的尝试,并非生硬嫁接,而是建立在对村落文化底蕴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之上,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真诚对话。

  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就如同跷跷板的两端,平衡才是关键。既能看见远方,也能记得住乡愁,深澳要想不深奥,应大抵如此吧。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