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辈,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怎样的痕迹?
良渚古城的城墙、玉琮、水坝、炭化稻谷,让人可以联想到良渚先人的生活场景。如今,这些生活场景被搬进了VR眼镜。古老的遗址加上现代科技,实现了一场横跨5000多年的时空穿梭。
今天,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杭州开幕。如何做好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让文明之光在5000多年后灿烂依旧?如何促进远古文明交流,探寻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这片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仍有无数值得我们探究的过去与未来。
一
去年底,国家发布的首批36个重要大遗址清单上,良渚遗址作为浙江的代表名列其中。
所谓大遗址,规模面积大是表面的,更深层的是遗址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能系统性地反映某一时期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但是,大遗址的发现和确立,是长时间考古研究成果积累的过程。
自2007年良渚古城被发现以后,考古人员通过一系列的城址考古,逐步揭示了一个5000多年前的古王国都城的布局结构。城墙、宫殿区的营建,古城内良渚人生活、工作的有组织有分工,都说明良渚文化已进入文明阶段,为文明标准提供了中国方案。
良渚古城的申遗面积达14.33平方公里。如此规模巨大,放眼国内外,都是罕见的。但是,面积大,意味着保护难度大,再加上南方地区多雨潮湿的气候、苔藓微生物病害等不利因素,保护更是难上加难。
数千年前的历史遗存,重新被挖掘、研究、利用,这其中存在着漫长的时间线割裂。如何站在当下理解过去,消弭时空造成的疏离感?我们所要保护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一砖一瓦,还有与之相关的自然、人文生态等非物质层面的。
因此,良渚的5000+,不仅在于为这座5000多年的遗址做好“+”法,运用各种手段,搭建起一张严密的大遗址保护网,还在于通过传承、利用,不断延续良渚文化的活力,使其走向更长远的将来。
2001年,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设立,在全国首创以“文物特区”的形式对大遗址进行科学保护、有效管理,并不断更新完善。如今良渚遗址的保护网,好比一个精密的“生态缸”,法律法规等制度是坚固的“缸壁”,遗产区是备受呵护的“鱼群”,缓冲区是维持水质的“循环系统”,科技监测是“智能温控”与“氧气泵”,让系统始终保持生机勃勃。
如“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平台就是这个“生态缸”的超级中枢。千余摄像头、无人机和传感器,让它能实时分析温湿度、气象数据及人为活动,实施全天候智能监测。
城市与遗址的关系,如同大树的枝叶与根系,根深才能叶茂。保护遗址,就是保护我们的过去,让我们看清来时路,这也是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身份认同之所在。
二
如果说保护是为了遗产的保值,那么阐释文化意义则能进一步放大遗产的价值,促进远古文明交流,弘扬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但文化无形,需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才能让人看得懂、记得住、传得开。
有人曾用“老”“土”两字来形容之前的良渚古城遗址,“老”,是因为它已有5000多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土”,说的是它是超大型土遗址,遗存大多藏于地下,或已和现代生活痕迹重叠,很难有直观的信息呈现,难以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让远古文明变得立体可感、永葆鲜活生命力,需要以遗址为载体,通过研究、阐释、传播等方式,让历史与当下对话,在文化记忆与现代生活之间建立联系。
比如,“+科技”。让沉默的遗址和文物“开口说话”,是良渚走近公众的第一步。除了音乐会、奇妙夜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之外,科技还为良渚文化提供了更多元的呈现舞台。
戴上AR眼镜,看刻符陶罐立于掌上;扫码“重现”良渚先民的劳作场景,拍一张跨越时空的趣味合影;让良渚王做自己的向导,沉浸式体验“穿越之旅”……5000年可以很近,在科技的加持下,历史不再是隔着玻璃橱窗的遥望,而是一场可以触摸、可以对话的相遇。
比如,“+民生”。文化遗产的真正传承在于它能融入当下,为生活增色、为发展赋能,让保护与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位于良渚文化大走廊上的新港村,在遗址保护的限制下另辟蹊径,搞起了体育产业。兴起的乡村赛事不仅点燃了运动热情,更催生了“厨娘工坊”等新业态,让良渚塌饼、七味咸茶等乡土美食借势出圈,让村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比如,“+旅游”。“跟着课本游良渚”的研学项目吸引不少人来探寻良渚的魅力;“良渚5000+”文创品牌、“渚多好戏”文旅活动等项目,让神人兽面纹、玉琮等古老元素,转化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与艺术体验。杭州奥体中心综合训练馆的建筑外形,创意便是来自良渚玉琮的意象,因此也有了“玉琮”的别称。
传统与现代,从来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当良渚文化跳出遗址的物理边界,融入城市肌理,让其精神与韵味渗透到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乃至市民的日常审美中,就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事实证明,做对加法,“老土”的历史遗址,也能与今天的我们“无障碍沟通”。“穿越感”“身临其境”“突然觉得桌上的米饭有了‘历史的重量’”……这是参观者在社交媒体上对良渚的印象。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在一次主题报告中感叹:良渚做到了从过去立足于把遗址保起来,经过不断地努力让遗址美起来,像公园般美丽。
三
每年的良渚论坛,世界各地互通有无,为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更多元解法。更为重要的是,各方以良渚论坛为平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交流和对话中包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
良渚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良渚走向5000+的前路上,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值得做、必须做。至少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良渚从何而来?从考古研究结果来看,良渚文化的辐射影响力早已超出长三角的范畴。但目前对良渚文化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浙江。对良渚时期的史前文明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必须突破一城一省的地域局限,应用多学科研究、多方面协助等方式,系统性地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让“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更清晰。
比如作为良渚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被誉为“改写了中国和世界的水利发展史”。近年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面调查了浙江省内的古代水坝遗存,共发现1000余条,但江苏、上海乃至全国的水利考古仍存在大片空白。
良渚是什么样的?让世界惊艳的良渚是什么样的?土堆下面埋着怎样的秘密?良渚古城遗址丰富的遗存是其独一无二的优势,但还需要将优势转化为真实可感的场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目前来看,有些花了大力气研发、投产的复原文物摆件、衍生网游等文化产品,消费者未必买账。良渚文化大走廊上已有多个文化地标陆续投用,但受限于交通和配套,良渚5000+艺创园等文化地标的游客仍以长三角地区为主。
因此,流量之外,需要认真考量的是,要从打造良渚文化IP出发,学习借鉴国内外文化遗址的好做法,找到适合当下的时尚表达。比如浙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游戏场景,让中国古建筑的精美为更多人所知,也带动了山西旅游的热潮。
遗产保护如何融入区域发展?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大遗址既不是阻碍规划建设的“绊脚石”,也不是过度开发利用的“摇钱树”,而是要放在长远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量,既要守得住遗产,也要能拓展出新天地,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
良渚文化的展示和传播,绝不仅仅止于遗址,而是融于全城、走向世界,转化为城市建筑的设计语言、公共艺术的精神主题、社区文化的活动内涵,成为滋养城市气质、连接古今中外的共同记忆与情感纽带。
良渚的5000+,既是物理意义上的永续,更是精神意义上的生生不息,让良渚的智慧持续为今天的发展提供启示;让良渚的故事,成为世界理解中国、中国联通世界的重要桥梁。
10月的良渚,又是一年风吹稻香、高朋满座之时。众多专家学者的集聚,必将为良渚5000+的故事,埋下始于当下、指向未来的伏笔。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