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在央视热播,收视率连续霸榜,抖音相关话题最高播放量突破17亿。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夸张渲染,却以真历史、真英雄的真诚叙事,一路火到台湾,点燃了海峡两岸同胞的民族情感。
往事并不如烟,英雄不容忘却。不少观众自发前往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福州螺洲镇吴石故居祭扫英烈,而位于浙江镇海中学内的朱枫故居预约参观人数同样增加。
这是一场线上线下、跨越时空的集体致敬。因为,有些沉默,远比呐喊更有力;有种信仰,早已融入山河。
一、这是一种信仰,“人生无怨无悔的事儿,不多”
信仰是什么?是暗夜里不灭的光。剧中吴石将军那句“人生无怨无悔的事儿,不多”,让许多观众泪目。他虽未在组织上加入中国共产党,却在民族解放的重要关头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信仰。
1947年的春天,有着“十二能人”之称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吴石迎来了他的“觉醒时刻”。他目睹国民党消极抗日,等到抗日胜利后,国民党又不顾国民对和平的渴望,悍然发动内战,因此对国民党彻底失望和失去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他主动与我党取得联系,为我党工作,秘密传递军事情报。
解放前夕,吴石经常冒着极大风险往返于上海、南京两地亲自递送情报。其中,他密送的国民党《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全国军备部署图》等核心情报至关重要,让解放军得以精准破敌,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据吴石将军的儿子吴韶成回忆,自己在南京大学求学期间,已经对父亲的身份有所了解。有时候,父亲让他收听和记录解放区的广播内容,也偶尔会把一些信件交给他帮助传递。“我父亲不是共产党员,他所做的一切,都只因为爱国。”
网友们掀起一股对隐蔽战线英雄的“考古热”。电视剧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令无数观众感慨、深思。有人问,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吴石等人去做抛头颅、洒热血,从事在刀尖上行走的工作?答案也许很简单,因为他们坚定守护着心中的正义,深情热爱着这个国家,舍身赴险,毅然决然。
正如那846位刻在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的名字,他们以“无名”写“有名”,以无悔证信仰。这份信仰,就是对光明的新中国最深沉的爱。
二、这是一种抉择,“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有些抉择,只在一念之间,却要用一生去践行。时至今日,我们仍难以想象隐蔽战线的极端残酷。每一次接头、每一次传递,可能就是“一去不回”。
1949年至1950年的台湾,被白色恐怖的阴云所笼罩。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为代表的隐蔽战线英雄,深入虎穴进行无声的战斗。
吴石好友知此行凶险万分,特意前来相劝,吴石早已做出抉择:“我的决心已经下得太晚了,为人民做的事太少!现在既然还有机会,个人风险算不了什么。”1949年8月16日,福州解放前一天,吴石飞往台湾。这一去,便是与故土的永别。
1949年11月,正是枫叶红遍万山的好时节,朱枫受中共华东局委派,毅然登上“风信子号”海轮,以探亲的名义由香港抵达台湾,紧密配合吴石的情报传递工作。临行前,她在留给丈夫的信里写道:“这时候,个人的事情暂勿放在心上……”。
陈宝仓于1949年春主动赴台,他表示他在台湾有一些旧部、旧友,而且他熟悉国民党军队的机构及工作方式,可以赴台湾,为实现祖国统一做工作,并用国民政府国防部中将高参的身份开展情报工作。
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抉择?他们本可以拥抱崭新的中国,但偏偏选择在黎明到来前转身走进最深的夜。他们知道,在祖国统一的路上,总要有人先举起火把。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这句电视剧台词,承载着千钧重量。他们传递出的每一份情报,都可能关系成千上万同胞的生命,关系着新中国的解放事业。
“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他们的抉择里,没有个人的退路,只有家国的前路。
三、这是一种雄心,“男儿一世当横行,巾帼岂无翻海鲸”
在隐蔽战线,不分男女,唯有为家国而战的雄心。抛头颅洒热血的,既有那顶天立地的好男儿,也有巾帼英雄。《血沃宝岛——中共台湾英烈》一书收录的31位英烈中,有8位是女性。剧中的主角朱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朱枫生于宁波镇海,那片热血土地上曾回荡着抗倭抗英的壮歌。在那新旧交替的动荡时代,朱枫在革命洗礼中不断觉醒,从一个思想进步的青年成长为追求光明的知识女性,再蜕变成一名无畏的战士,正印证了她的革命好友陈修良曾念给她的小诗:“男儿一世当横行,巾帼岂无翻海鲸。”
在台期间,她机智从容,在敌人的心脏地带周旋,出色地完成情报传递任务。谁料,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变节叛变。朱枫虽在吴石的帮助下前往舟山,却依然不幸被捕。被捕时,家乡镇海,与她只隔着一道浅浅的海湾。亲人、自由、光明,已经近在咫尺。
被捕后,她曾吞金自尽,以死明志,对敌人的百般劝降始终不为所动。被迫害后,她化作编号“233”的无名骨灰,飘零半个多世纪后,才在两岸热心人士不懈努力下,被找到并确认身份,最终安息在生她养她的浙东大地上。
谁说女子不如男?她的雄心,是临危不乱的胆识魄力,是以身许国的云水襟怀。这位浙江的英雄儿女用行动证明,在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柔弱的肩膀也能变成最坚强的盾牌。
四、这是一曲绝唱,“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人,从容赴死。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所守护的“道”,是民族解放之大义,是国家统一之正道。没有人喜欢在暗夜里永远隐蔽,但为了这条“道”,他们走得心甘情愿。
每每看到隐蔽战线上那为数不多的珍贵影像,总令人肃然起敬。吴石将军写下绝笔:“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句句铿锵,毫无悲戚,尽显儒将风骨;在抗日战场上身经百战的陈宝仓,在法庭上沉稳而立,平静地写下遗言;朱枫身着碎花旗袍,神态从容自若;年轻的副官聂曦,被押下囚车时,昂首挺胸,被拍下那张大义凛然的照片。
正如《沉默的荣耀》总编剧卢敏所说,这部剧不为写谍战,而要写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和情怀。那些为理想和民族未来牺牲生命的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是无数无名者以生命为薪,燃起一点又一点星火。据统计,至少7550名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被判刑,超过1100人被判处死刑,还有很多人被秘密杀害,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中共台工委委员兼武工部长张志忠在酷刑折磨下,始终“未供一人,未供一事”,高唱《赤旗歌》《国际歌》,连特务头子对这样的“硬骨头”也无可奈何。虽然国民党当局试图掩盖真相,但历史终究无法尘封。
这些为了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而牺牲的孤勇者,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绝唱。枪声响起,英雄倒下,绝唱没有终结,而是变成了永不消逝的回响。
五、这是一种大义,“我们看不见天亮,但天亮不会缺席”
“我们看不见天亮,但天亮不会缺席。”这不是遗憾,是希望。
随着电视剧持续热播,相关话题在海峡两岸不断被热议。不少网友含泪追剧,纷纷在评论区缅怀先烈,“要陪英烈最后一程”。
英雄们牺牲在了1950年的那个夏天,未能如愿生活在他们为之奋斗的家园。但我们可以告慰英烈的是:今天的中国早已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台湾媒体发文称,《沉默的荣耀》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创作,更是历史主体性的重申与民族记忆的呼唤。两岸同胞共同缅怀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那种为国为民、无问西东的纯粹,那种以身许国、虽死无悔的担当。
何以致敬?唯有铭记。“沉默的荣耀”,是隐姓埋名的坚守,是慷慨就义的从容,是魂归故土的祈愿,是祖国统一的期盼。
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前,秋意渐浓,一如往昔般宁静肃穆。英雄们长眠于历史,但那些沉默的荣耀,如不灭火种,在两岸同胞心中燃烧,始终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