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浙里乡音,暖了谁的心窝

字体:
—2025—
11/05
09:22:47
2025-11-05 09:22:47 来源:浙江宣传

  有一种念念不忘,不是城市的霓虹,也不是远方的风景,而是浙里浓浓的乡音。

  11月1日,浙江省首届“浙里好乡音——我们的村歌村戏”展演活动在嘉兴平湖拉开帷幕,全省各地农村携“当家”歌戏而来,共赴这场与脚下土地的乡音之约。经过竞演,昨日下午,12个节目登上展演舞台,把最有浙江味、乡村韵的村歌村戏唱给大家听。

图片

11月4日,“浙里好乡音——我们的村歌村戏”展演活动兴平湖举行

  一

  村歌悠扬,村戏连台。作为“村”字号IP的两大“骨干成员”,村歌村戏在之江大地扎根久远。拿村歌来说,2007年,一首名为《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的村歌,从衢州江山大陈村飞出,3年后更是唱上了央视全国村歌总决赛的舞台,开创了乡村文艺新可能。江山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村歌发祥地”“中国村歌之乡”的金名片。而浙江的村戏,更具深厚底蕴,南宋时期,温州一带的乡村就唱起了南戏,九山书会让戏曲在民间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的种子一旦入土,便会在寂静中积蓄星火,终有一天绽放遍地繁花。如今,村歌村戏已在浙江各地百花齐放,成为展现乡土文化、乡村变迁与村民精神图谱的文化载体。这样的景象,并不让人惊讶。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不仅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还特别指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着力点要放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上,放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上”。20多年辛勤耕耘,从文明素质工程到“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从建阵地到搭平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文化特派员下乡,到各村拉起自己的文化人才队伍,文化的滋养、有礼的实践、乡风的培塑,浸润着之江大地,改变着每一个村庄。

  村歌,就是浙江在农村种下的文化产品之一。从本次参加展演的节目看,村歌大多取材于村容村貌、风物风景、村民村情,有着凝心聚力、向上向善的寓意。有的村歌,从创意思路,到作词作曲,再到传唱传播,均由村民完成。村民们唱着村里的歌,就如唱响自己的奋斗之歌、人生之歌,那股自豪感与归属感,油然而生。

  比如《又见山里红》这首村歌,由杭州建德镇头村的“草帽乐队”唱响。这个由庄稼汉组成的乐队,在文化指导员的手把手点拨下,玩起乐器唱起了歌,用歌声唱出小村青山绿水,唱出农民热腾腾的生活,也唱出了文明乡风。常戴着草帽深情演唱的他们,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星”,也成为当地乡村文化振兴的一张名片。

  一出村戏,同样抚慰人心。不管穿不穿戏服、上不上戏台,戏就在村民间传唱开来。喜怒哀乐,一诉衷肠;票友戏友,一起乐呵。这一刻,大家因戏拉近了距离,热闹了日子。

  二

  在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当下,村歌、村戏等带着些“土气”的艺术形式并没有失声,也未曾远离,反而越唱越嘹亮、越唱越醉人,原因何在?

  融入了日常。无需道具,不用化妆,也不必有舞台,更不挑时间与地点,只要兴头来了,想唱就能唱。这种融入日常的哼唱自由,看似有点自得其乐,但正是村歌村戏在浙里乡村不断唱响的原因。村歌村戏,源自村庄,植根于乡土,自带地域基因,二者皆是村民与脚下这片土地情感联结的纽带,唱起来不拗口,自然深得人心。再加上,不少地方组建村歌队、戏曲社,培养骨干带领唱,开展活动登台唱。久而久之,村歌村戏人人会唱、老少共唱,虽说普通话不一定标准,土话照样唱得有滋有味。当唱歌唱戏融入浓浓烟火气,村民的平凡日子,也变得闪闪发光。

  蕴藏着乡愁。费孝通说:“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村歌村戏,与普通的歌和戏不同,它们天然有着某个村庄的符号,字里行间,曲乐声中,是生活的诗行,是望得见的乡愁。比如,《二十四节气新一年》这出村戏,则以平湖钹子书这种古老的曲艺形式,生动演绎四季节气的流转,让乡音恣意流淌,唤醒在地文化的感染力。

图片

11月2日,“浙里好乡音——我们的村歌村戏”展演活动嘉兴平湖举行

  催生了业态。当村歌村戏撞上乡村振兴,便不再只是一首歌、一出戏,而是化作乡村产业链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声部,弹出了乡村振兴新曲新调。不少地方以歌戏为媒,开辟乡村奔富新赛道。如嘉兴南湖区联丰村,年轻的音乐人金文凯在这里开设音乐茶吧、音乐厅,建设音乐艺术村落,搞起了村里的音乐艺术节,引来大量粉丝,带动了乡村文旅消费。村歌首发地江山大陈村,因歌而红,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旅人,农房变民宿、农家乐,村民变身金牌导游,吃上了旅游饭。

  而在首届“浙里好乡音——我们的村歌村戏”展演上,与村歌村戏一起亮相的,还有全省各地的60个农产品展销摊位,一场耳边与嘴里的“土特产”共享盛宴,拓展“村歌村戏+”,为乡村振兴找到了新路径。

图片

11月1日到4日,首届“浙里好乡音——我们的村歌村戏”展演活动在平湖举办。展演期间“有礼市集”同步展开 图源:“平湖三农”微信公众号

  三

  村歌村戏,唱出了乡村生活,唱响了新时代浙江乡村百姓富、风尚美、文化兴的文明乡风新乐章。如何让浙里好乡音,唱得更响、传得更远,更具文化张力?笔者认为有三个关键词。

  想唱就唱唱起来才能活起来、火起来。但不难发现,有的村歌村戏或养在深闺,或囿于一方,或唱唱停停,还没有唱得响亮。搭建更广阔、更多层次的传唱平台,让更多人养成文化自觉,是从一个村唱向一座城的必由之路。当然,这样的平台可以不局限于一地一屋,比如,从礼堂里唱,到网上去唱;从上台唱,到上云唱。通过传唱村歌村戏,才能让更多人认识歌戏里的那个村,由此催生因一首歌、一出戏奔赴一个村的文旅现象。

  唱向远方村歌村戏,不是简单的旋律拼凑,而是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传统文化。一首歌,就是一部乡村发展史;一出戏,便是村民的精神原乡。而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文化就是核心软实力。每一次唱响,都是文化在激荡。传播乡音文化,不妨试试新打法。比如开发文创周边产品,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突破传播局限;借力国际传播,让好乡音出海,贵州村歌就曾唱响法国、埃及等国际舞台,与世界共鸣,提升了文化传播效能。

  代代传唱。就一个村子而言,村歌村戏就是它的经典文化。经典,源远流长,经千百年而不断。那么,就要做好传承这道必答题。乡音文化的传承不是“交接班”,而是从土壤里长出来的自然基因,从生活中习得的平常乐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贺知章的惆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余光中的乡愁。在一个孩童成长的年岁里,这些乡音乡情时刻伴随左右,便自然在心底生长出来,无论以后走到哪里,走得多远,根植内心的那首歌,不会改变。文化的传承穿越了时空,便成为一代代人的共同记忆。

  浙里乡音弥漫。离家的你,是否乡愁正上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