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钱祎 吴佳蔚)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留住身边的一波清水,环境质量才能进一步提升;把拆后的土地充分利用,老百姓才能尽享拆改红利。
抱着更高的希望和信念,省政协委员、丽水市政协副主席齐育华带着几份详细的提案,来到2017年省政协会议会场。他今年的提案,几乎都与治水拆违有关。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这一在浙江先行先试的做法,引起全国瞩目。
消息传来,振奋人心。水中的变化、岸上的突围,许多代表委员和齐育华一样,不仅对治水拆违带来的环境新变化津津乐道,更对全面治城治乡有了更多期待。
一个经验:发动全民参与
在齐育华的家乡丽水,当地百姓始终相信,守住了绿水长流、青山长青,就守住了“金饭碗”。这些年,经过一级级河长落实,工程治水、社会治水和科学治水齐发力,原本“清凌凌的山泉水入城变成黑水流”的现象已不再,鱼虾渐多,城乡河道的命运已被悄然改写。
“五水共治”开展以来,全省6.1万名河长搭建起五级联动的河长制体系,谱写了一曲现代版“大禹治水”壮歌。
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及治水拆违:“坚定不移推进‘拆治归’,持续深入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深入实施‘三改一拆’”“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全面推进治城治乡”……
这些都落在齐育华眼中。在欣喜的同时,他期盼更多。“治水,关键要发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他说,近年来虽然“政府干、百姓看”的现象已有很大改变,但仍需进一步改进,“比如农村治水,要重视培养农村居民不乱扔垃圾、不乱排污水的习惯,而不是等河道变脏后再花大力气治理。”
清淤泥、活水网,是2016年之江大地上的热词。一支支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巾帼服务队等投身其中,社会效应进一步扩大。
“更好地营造全社会治水氛围,还要与每个治水项目结合。”齐育华补充说,“老百姓要参与到治水的每个环节,新上项目要多听听基层群众的意见,让群众主动参与和监督项目建设和使用。”
在省人大代表、平阳县萧江镇沿河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学寿看来,治水拆违要进一步深入,要主动做好群众工作,尽力消解百姓心结,给他们吃下“定心丸”。
“在我们社区,有的居民对拆迁有排斥心理,舍不得住了几十年的老环境,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为了让一名年过六旬的老人支持危旧房改造计划,杨学寿陪着老人奔走于多个重建示范小区,5个月后终于换回老人说“好”。
杨学寿说,百姓转变观念,是深入推动治水拆违的原动力,“政府要进一步引导老百姓理解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让他们生活得更放心、舒心。”
一个方向:加快转型步伐
“有违必拆、有污必治,坚决打破拖累浙江发展的坛坛罐罐。”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杨学寿,对治水拆违产生的“蝴蝶效应”有着敏锐的感知。
整治前的萧江镇,是平阳塑料制品和皮革加工的聚集地,每年近90亿元的产值,却建立在工业污水直排、无证作坊林立的乱象之上。
在萧江镇关闭拆除百余家无证作坊、截污纳管工程一步步上马后,短短几年间,这里的水变清了,沿岸企业的年产值也提升了10%。“治水拆违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效益显而易见,企业在受益的同时,更要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紧自主创新步伐,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杨学寿说。
有这个想法的,还有省人大代表、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党支部书记杭兰英。她认为,以牺牲环境换来的发展,迟早要付出代价,但淘汰落后产能、重拾绿色生态,也需忍得了一时阵痛,“这需要党员干部和企业经营者,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淘汰落后产能,又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紧转型。”
祝温村曾是个养猪大村。杭兰英直言,在基层工作30多年,河长是她干过的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整治养殖场,办起工艺品制造企业,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而她负责的河段,曾经的黑臭河,已是河水清澈的清新模样。
“淘汰1000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10000家脏乱差小作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这些目标任务,在杭兰英看来,就是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一个命题:深化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浙商回归’等长效机制”,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这些熟悉的词语,省政协常委、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隗斌贤颇有感触。
查漏补缺、防微杜渐,治水拆违攻坚战要以更清晰的目标、更坚定的信心向前推进,向完善长效常态化管控机制深化。在今年的提案中,隗斌贤把目光锁定在如何进一步构建长效机制、谋求监督治理模式的再创新上。
“严格考核问责追责,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隗斌贤说,“比如为每位河长量身定制一个奖惩分明并纳入政绩考核的机制,把法规性制度、引导性制度和实施性机制有机结合,为创新河长制监督治理模式提供制度保障。”
这一想法与齐育华不谋而合。齐育华建议,各地要分解落实考核责任,建立治水拆违问题库和整改销号制度,推行“红黄牌”通报,有激励、有惩戒,定期向社会公布,并推广河长APP、微信公众号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监督考核。
进入“十三五”,我省把生态环境作为需要重点补齐的短板之一。时至今日,治水拆违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
在基层调研时,齐育华发现,有些地方“三改一拆”治标不治本,存在“有举报严处理,不举报绕道走”的现象,他把这些情况写进提案里,提出要制定更细化的指导意见,让“三改一拆”工作更持续,“规划先行,建设在后,一定要符合实际,对未批先建的要视具体情况处理,处罚或拆除要公开公平。”
治水生美景、拆改拓空间,浙江城乡,正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