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2017年浙江省两会 > 特别策划 > 热词点击 正文

寂寞童年,呼唤更多关爱

一份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提案引发委员关注

2017-01-17 22:40:39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马悦

  浙江在线杭州1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悦)1月17日,省政协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议后,3位政协委员相约碰头。他们的谈话围绕着同一份提案——关于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体系”的建议。

  这份提案来自遂昌县北界镇中心小学校长华宗宏。“一些留守儿童不懂礼貌、不知感恩、内向自卑,有的甚至出现小偷小摸等行为。”围坐后,华宗宏委员开门见山地说,他所在的学校里,就有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引导,孩子们极有可能走入歧途。

  这席话,引起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院院长卢真金和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潘云峰的关注。在促膝长谈中,他们探讨多角度完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体系”,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找一条可行之路。

  “现在,我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还缺乏完整、统一的工作理念,相关单位和人员分批关爱,有时会发生碰撞,有时‘各自为营’,不能形成合力。”华宗宏委员说。

  2016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各级政府针对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亲情失缺、生活失助、心理失衡等问题,开展一系列关爱活动。即便如此,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依然有不少难题亟需破解。

  “能不能构建一个‘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体系’?”华宗宏委员提出,要有一个机构来统筹安排这些工作,提供常态化的关爱和服务。

  卢真金委员非常赞同这一说法:“这个体系需要父母、学校、社会机构以及隔代监护人参与,大家合力来做。”

  “现在社会机构大多是‘节日性’问候,这样的帮扶仪式感太强,很难起到实质性效果,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在卢真金委员看来,简单的给予,可能对留守儿童造成二次伤害。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如何常态化?学校该做点什么?潘云峰委员建议:“可以从建立教育档案开始。”在他看来,学校要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学生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模式,“这个档案要一直跟随留守儿童成长,即便转学了,接收学校也能直观了解学生的全方面情况。”

  “现在,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爷爷奶奶在管,但老人更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对他们的学习指导和心理状态,既不关注也关心不了。改变他们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卢真金委员说。

  对此,华宗宏委员分享了一个好做法:“我们镇里有个民间家庭教育辅导队,队员都是教育领域的前辈,常常在文化礼堂给老人们讲课,把家庭教育观融入其中,效果很不错。”

  与此类似,衢州柯城区航埠镇墩头村在文化礼堂开设“放学来吧”,下午放学后孩子们聚集到这里,有的学习剪纸、有的练习书法、有的学拉二胡……村里的老干部、老教师、老艺人等组成智囊团,为留守儿童打造一个集临时托管、课业辅导和兴趣培养于一体的“欢乐之家”。

  这样的集体活动,同样可以复制到学校。3位政协委员不约而同地提到,如果学校也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更能融入集体,也能消除心中的阴霾。

  转眼间,“碰头会”进行了半个多小时。3位政协委员说,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不仅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更需要亲情的温暖,希望在外工作的父母多与孩子沟通,“拿起电话,多聊聊孩子的烦心事,分享彼此的快乐,这种关爱更加需要。”

标签:留守儿童;关爱;学校;政协委员;委员;孩子;教育 编辑: 金林杰
+more

精彩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