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题:“增长6.5%左右,后面加了一句话”——政府工作报告的“增”与“减”引发政协委员热议
“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后面加了一句话,‘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政府工作报告在预期增长目标后加一句话,这很少见。”
5日下午,刘树成委员在政协社科界小组会上说,“这句话非常好,传递出的是经济增长适度回升的预期。”
“这句话什么意思?比6.5%更好?”旁边一位委员插话。
“意味着触底了?什么时候回升?”另一位委员也追问。
“我不想预测,但这句话确实给人信心。”刘树成说。
不只刘树成,两个多小时的讨论,多个委员谈起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增”和“减”。
施芝鸿委员说,他对报告里去年各方面事业增长提高、提质增效感到鼓舞,更为报告列举的一系列下降和减少感到振奋。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
——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
——着眼促进企业降成本;
——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
——下调用电价格;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6%和4%,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9.1%;
——煤炭消费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
——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损失;
——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数量继续下降;
——“三去一降一补”。
“一共是10个方面具有标志性、趋势性的下降,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保持中高速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生动体现。”施芝鸿说。
“报告还列举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施芝鸿说,这反映本届政府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实事求是,敢于担当。
“我关注的也是这些困难问题。”王怀超委员说,“尤其是专门提出政府工作存在不足,有些举措落实不到位、涉企收费多、群众办事难,少数干部懒政怠政、推诿扯皮等。讲得很实。”
王怀超发现报告不止列举问题,还用9个“干”字作出回应。“报告最后落实到‘干’字,指出成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实干出来的。在新形势下,要再创改革发展稳定的佳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干!”施芝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