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珍珍 江帆)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问题,触及民生热点,始终是历次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密切关注的热点话题。
据统计,目前,我省老年人口数量已逾千万,每五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8年我省要认真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其中就包括加强、完善养老服务的内容。
当你老了,期盼怎样的老年生活?哪些养老服务亟待完善?在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展开深入交流,热烈讨论。
打破城乡藩篱
养老质量需均衡
让同一片蓝天下的城乡老人共享同等质量的养老服务,浙江一直在努力。
“近年来浙江养老事业加速发展,社会各界参与热情很高。”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省民政厅副厅长苏长聪带来了好消息:去年,我省新建和优化提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811个,目前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36 万个,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但苏长聪委员坦言,目前照料中心总体水平不高,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相对单一,服务功能较匮乏。
省人大代表、瑞安市高楼镇岙口村支部书记杨小秋对此深有感触。岙口村位于瑞安西部山区,是温州市著名侨乡之一。“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国外打工谋生,家里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儿童。”杨小秋代表说,村中常住人口约350人,老人占比40%左右。为了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近年来村里将老年活动中心改造提升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配备图书室、电视休闲区、康复健身室、午间休息室等基础设施。“每天都很热闹,不少老人喜欢聚在一起看电视聊天。” 杨小秋代表说,照料中心的建成,让老人们闲暇之余有了去处。
“老人们很恋家,不愿离开村庄去外面养老。村里经济能力有限、又缺乏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孤寡老人三餐照料、失能老人护理等问题。” 在杨小秋代表的理想图景中,村里要有自己的养老院,“不需要多大,但要满足老人的生活需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建成300个兼具日间照料与全托服务功能的示范型居家养老中心,助餐、配送餐服务覆盖50%以上的城乡社区。“希望这样的好政策能多照顾偏远山区。”杨小秋代表说。
苏长聪委员认为,我省在养老硬件设施提高的基础上,也需同步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转型升级,需要从乡镇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以老年人配送餐服务为例,每个照料中心都办一个食堂不符合实际、经济投入过大,还容易造成资源闲置。示范型中心可以辐射周边,更好地实现各类养老服务的全覆盖。”
强化资源整合
医养结合要同步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每一个人的期盼。
医养结合,是我省目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推进医养护一体化和护理保险制度全覆盖。2016年,省卫计委、省民政厅和省人力社保厅联合下发的《浙江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目前,我省40%以上的照料中心已实现医养结合,初步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016年,金东区率先出台医养结合实施方案,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我们与区残联合作,在敬老院增设康复器材、建设康复站点,在区中医院着手建设老年病区,同时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阵地,将一站式医疗保健服务、免费健康体检、健康讲座等服务送上门。”省政协委员、金东区副区长朱茂丹告诉记者,去年金东区共发放“医养结合”特扶补助资金330余万元,各基层医疗机构向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医疗保健服务4.1万人次,慢病随访近5.6万人次,义诊97场。朱茂丹委员认为,医养结合融合现代医护技术与养老服务,满足了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
朱茂丹委员准备提交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提案。她认为,目前医养结合工作存在多头管理,职责边界不清、专业护理人员紧缺等问题,导致养老机构“养老缺医护”、医疗机构“治病不养老”。“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管辖,医疗机构隶属卫计部门,而涉及医疗保险费用报销又属于各地人社部门主管,导致老人难以同时获得足够的生活照料和相应的医疗服务。”
为此,朱茂丹委员建议,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应统一规划、同步建设。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鼓励照料中心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毗邻而建,协议合作,优势互补。此外,建议系统化培养基层医养结合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医疗人员与养老人才流动执业,并出台激励政策。
紧跟老人需求
全社会共同守护
近年来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我省涌现“抱团养老”、“旅居式养老”等多种养老服务形式,代表委员们的关注视角也紧跟养老服务的新变化。
“能否帮助‘老漂族’在城市建立新的朋友圈?”省人大代表、浙报集团杭州分社社长吴雅茗为城市“老漂族”发声。据国家卫计委数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的流动老年人口数量接近1800万,其中超过40%是为了照顾孙辈,这些老人被称作“老漂族”。
“由于子女忙于工作、家庭,未纳入居住区服务管理的‘老漂族’们很容易在城市里陷入‘孤岛’状态,来自农村地区的老人尤为如此。”媒体人遇到问题便要刨根问底,吴雅茗代表走访杭州各大社区调查发现,由于当前社区管辖以本地户籍人口为主,加上社区管理事务本身十分繁杂,鲜有社区主动统计区域内“老漂族”数据,也极少对他们的需求进行专门研究。她建议,可借鉴杭州市文新街道嘉南公寓社区“幸福家园工作室”模式,通过政府、社会各界合力,将“老漂族”纳入各地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
省人大代表、浙江斯凯瑞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荣昌的建议,与“华侨养老”相关。“老一辈华侨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他们渴望落叶归根,但回国养老却有不少顾虑。”陈荣昌代表建议,在丽水建立华侨养生养老基地,让熟悉的乡风民俗吸引华侨回国养老,培养第二代、第三代华侨与祖国的感情,让传统文化在华侨心中永续绵延。
“婴幼儿生活用品比比皆是,而老年人专用的生活产品却并不常见。”省政协委员、宁波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陈海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当我们老了会变成什么样?你觉得老年人的冰箱应该是什么样子?”陈海英委员的问题,让我们陷入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