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宁代表
浙江在线3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金梁)预算体现着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打开2018年政府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字里行间不仅彰显新时代的政府理财之道,更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轨迹。
今年我省的政府账本怎么安排?“钱袋子”怎么管、怎么用?又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新变化?听听全国人大代表、省财政厅厅长、省地税局局长徐宇宁怎么说——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要聚力增效。2018年,浙江的政府财政将聚力于哪些方面?
徐宇宁:治大国如烹小鲜,理财治税也是如此。财政支出虽然规模庞大,但花钱不能任性,要精打细算。对我省来说,“聚力”就是集中财力办大事,充分体现“财中有政、财为政服务”的政治站位;“增效”就是要落实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目标,坚持绩效导向,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努力实现“四个聚力”:聚力“四大”建设、聚力实体经济、聚力创新驱动、聚力乡村振兴。特别是“四大”建设,这是引领我省优化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我们要不断优化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和资金供给,集中财力、全力保障。
记者:财政“蛋糕”怎么分是关键,切得最大块的是什么领域,应该怎么花?
徐宇宁: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理财治税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结合起来,将民生作为优先保障的领域,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原则,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全省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
其中,教育支出一直是重中之重,在我省预算盘子中,每花掉5元钱就有1元投入教育。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全省教育支出预算达1469.30亿元,增长6.4%。围绕幼有所育,推进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实施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围绕学有所教,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健全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省财政安排26亿元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记者:民生等支出增加了,哪些领域变少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各级政府仍要坚持过紧日子,浙江会怎么勒紧“裤腰带”?
徐宇宁:财政要讲究平衡,民生等重点支出做了“加法”,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就要做“减法”。我们在安排预算时充分体现“紧平衡”的原则,坚持勤俭办事,艰苦奋斗、精打细算,通过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
勒紧“裤腰带”关键在于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严控“三公经费”。2017年省级部门一般性支出压减5.3%,全省压减5%以上,全省“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下降8.9%,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今年,我们将继续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不断完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强化部门主体责任,加强监督检查,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形成长效机制。
记者:新时代需要高质量发展,地方财政如何引导和助推高质量发展?
徐宇宁: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财税治理体系来支撑和保障,我们正在加快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财政制度,以高水平理财治税推进我省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为“三个高”,这些做法在全国都是领先的。
收入高质量。修订完善财政收入考核办法,逐步淡化总量型、速度型指标,突出质量型、效益型指标,夯实财政收入基础,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支出高绩效。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规范绩效目标编报和审核,建立重点审查部门项目和重大投资项目绩效目标审查机制,并强化结果应用,将绩效作为安排预算、分配资金的重要依据。
服务高水平。去年我省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绩效在财政部考核中名列前茅,预算报告以99%的赞成率通过,创历史新高。这离不开将“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在财政服务供给端进行深化和拓展,积极开展“上门服务至少一次”活动,主动到预算部门辅导政策、对接需求,使预算编制和业务工作更好地融合。
记者:助力发展的同时,也要防范风险。浙江该如何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
徐宇宁:这几年,我省地方政府债务率在下降,但同时也存在隐性债务增长较快、区域性结构性风险不容小视等问题。今年,我们将实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专项行动,严格控制债务增量、积极消化债务存量,坚决守住风险底线,打赢攻坚战。同时,辩证看待政府债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依法依规合理举债,不断完善投融资机制,满足我省建设和发展资金需求,更好地服务发展主线,推动“两个高水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