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2018全国两会 > 大会要闻 正文

为基层留住“健康守门人” 浙江代表委员支招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2018-03-17 07:33:41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马悦 区委报道组 朱立奇

  浙江在线3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马悦 区委报道组 朱立奇)熙攘的城市大医院内,有多少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能解决看病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根据该院门诊量和住院数,估算出这一数字大约是患者总数的80%,“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人员、服务水平的不信任,是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重要原因。”他说。

  全科医生,作为基层百姓的“健康守门人”,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是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如何为基层百姓留住一批优质的全科医生?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再次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全科医生去留之虑

  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全科医生费云一早就骑上“小电驴”,前往4公里外的稍康村,看望签约病人老金。自2010年毕业至今,费云一直在基层卫生院工作。虽然深爱这份职业,可她也常常犯愁:与大医院相比,基层工作环境较差、待遇不高,上升渠道和业务发展又受限。看着一些同行离开岗位,她有时也会考虑自己是否能够长久待下去。

  在蔡秀军委员看来,承担着家庭医生、责任医生重任的全科医学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需求,但由于基层待遇、职业发展前景、价值体现等限制,不少基层全科医生“出走”。

  为破解全科医生人才短缺难题,早在1991年,江山市四都镇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家乡镇全科医疗试点,此后,我省先后开展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全科骨干师资培训,并出台《浙江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2011年起,全科医生培养模式逐渐过渡到以规范化培养为主。尽管如此,在我省部分农村基层,全科医生依然紧缺。

  根据《浙江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省规范签约服务要覆盖一半人口。这就意味着,届时全省共需2.5万名基层全科医生。截至2017年底,通过规范化培训等手段,全省取得全科医生资格的有3.6万人,注册成为全科医生的约有2.26万人,但除却在大医院当全科医生外,真正到基层当全科医生的只有1.86万人。

  探索全科医生家庭化

  一面是基层“留不住”全科医生,一面是全科医生队伍缺乏,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该如何“破冰”?

  全国人大代表、省工商联副主席郑坚江非常关注健康领域,他所在的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一直在布局大健康产业,已投资建设近18家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今年,郑坚江代表带来一份关于切实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建设的建议。

  “签约全科医生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比如,大医院时常爆满,签约医生并没有把病人留在基层。”郑坚江代表说,这一方面与签约全科医生数量有限、结构不合理有关,另一方面与基层医疗机构配套政策、资源不到位有直接关系。此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配套政策较为笼统,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待完善,导致实施尚不理想,群众未充分得到实惠。

  郑坚江代表建议,从签约医生签约内容、签约方式及签约配套支持方面来切入。如补好全科医生等人才储备短板、规范培养体系;扩大签约家庭医疗保障服务范围,切实做好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个性化服务;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康复、慢病管理等护理机构;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市场化,由居民自由选择签约医生,倒逼服务提供方“签而必约”,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单位和医生的作用与潜力。

  健全留人用人之策

  怎样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全科医生,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能发展?“教育和培养是关键,应不断强化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等系统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蔡秀军委员告诉记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从教育改革、薪酬待遇、职称审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2011年起,浙江全面开展全科医生“5+3”和“3+2”培训模式,从制度层面将多学制全科医生纳入毕业后规范化培训,认定了一批覆盖全省各市县的全科专业培训基地,明确要求承担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任务的医院必须设置全科医疗科。

  在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张治芬看来,我省“双下沉,两提升”政策及医联体、医共体在全省范围内的建立,让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到基层,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使得基层全科医生行医能力不断提高,老百姓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张治芬代表建议,接下来可从教育规范化培训上进行强化,让医学院校毕业生不管是去大医院还是选择基层医院,都拥有同样的实践起点和基础。另外,还可通过医保报销体制的适当调整,引导病人到基层医院找全科医生就诊,如一般疾病,去基层医院的报销比例要比大医院高出很多,以增强基层医院的吸引力。

  “还可通过建立符合全科医生岗位特点的薪酬制度和有利的职业发展环境,对偏远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引导更多高素质全科人才下沉到基层,真正提振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蔡秀军委员说。

  全科医生“治未病”之路

  在基层,全科医生的职能越来越表现在对慢病管理、“治未病”上,而中医药学不断丰富着全科医学的理念。中医药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预防保健、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等一体化服务中具有明显优势,中医全科医生是中国全科医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很多患者看中医也选择去大医院,挂专家门诊,其原因就是害怕基层没有好医生而耽误病情。”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说,从我省县(区)级中医医院医务人员的结构调查看,医师西化现象十分突出,不少中医院中医从业人员比例过低,有的执业资格虽是中医,但实际岗位是西医科室,全科医生更无从谈起。

  在方剑乔代表看来,眼下亟需加大中医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与规模。“目前从我省情况看,每年为县区培养的中医类全科医生只有50至100名,远远不能达到全省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的需求。”方剑乔代表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在中医类全科医生招生指标、毕业生定向分配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

  另外,方剑乔代表还建议,在县级医疗机构普遍建立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遴选一批具有丰富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依托这些工作室来加大对中医全科骨干人才的培养;同时对目前已在基层医疗机构从事全科医学的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通过多措并举,提升中医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医药在分级诊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标签:医生;基层;家庭医生;医疗机构 编辑: 金英磊

浙江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数字编辑部、视觉设计室制作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