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宁 马悦)医改,是关乎每个家庭、每个人的民生大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将新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全部用于村和社区,务必让基层群众受益。
在距离百姓最近的基层,如何深化医改?代表委员们认为,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深化“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缓解看病难、看病烦的有效“药方”。
信息跑
让看病就医更便捷
“这些年,‘互联网+医疗健康’变人工跑为信息跑,为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铺设了快速路。”全国政协委员、丽水市中医院院长雷后兴对此感触颇深。
在赴京参会前,雷后兴委员忙于丽水市“云中药”平台的建设。不久后,加入这一平台的社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将与丽水市中医院共享药材,基层医生只需点点鼠标,代煎好的中药就会快递进乡入村。“‘互联网+’平台合理调配全市中药材,补齐了基层卫生院中药房缺少药材的短板,也让乡镇百姓免除舟车劳顿。”
医疗机构是服务群众、群众需求最急迫的单位之一,也是检验“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成效最直接、最明显、最关键的“考场”之一。
在京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陈玮依然关注着医院“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进度——预约挂号精确到5分钟,高峰时段现场排队挂号时间压缩到平均4.4分钟,发票自助打印率为19.71%。
“在改革过程中,一分钟、一个百分点,都关系到患者就医效果和体验。”陈玮代表说,这项改革启动以来,基层百姓的就医理念正在转变、医院的就医秩序也更好了。
得益于各项政策扶持,基层医院的硬件设备正在更新换代。然而,“互联网+医疗健康”在软实力上仍需缩小城乡差距。雷后兴委员认为,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有初步成效后,基层的信息人才、信息政策也应该合理配套。互联网资源用“活”了,会有更多基层百姓获益。
双下沉
让分级诊疗更完善
6年多来,“双下沉、两提升”工作让一座座县级医院转型升级,让优质医疗资源逐级下沉。这项工作的最终指向是什么?“毋庸置疑,是分级诊疗。” 2013年起,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每年都提交围绕基层医改的建议。
在经过充分实践后,葛明华代表发现省人民医院全面托管的天台、桐乡等地的县级医院医疗技术正在快速提升。“如果基层医院能够治疗常见病、慢性病,城市大医院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重大疾病的攻关上,两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就能形成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
目前,浙江70个县(市、区)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双下沉、两提升”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葛明华代表建议,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推开后,政策上、财政上应该给牵头医院更多支持。“医共体内部将实行人、财、物的统一,为便于管理,应细分涉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体系等的权力清单。同时,不能忽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并进一步拓展疾病预防、康复等工作,努力将健康共同体理念全面融入医共体各项政策。”
中医基层化是推进“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重要推动力。“在基层地区,中医‘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大有可为。”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说,从目前浙江基层的医疗条件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基本能够实现“首诊在基层”。还有不少社区、乡镇医院开设了针灸、推拿科室,配备了中医师、设置了中药房,这些传统的诊疗手段深受基层患者信赖,在常见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和养生指导方面能够发挥很大作用。
方剑乔代表建议,分级诊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还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条件建设,如配备必需的检验科、影像科等辅助科室和达到一定水平的二线科室医务力量,协同医护人员的临床诊断,最终造福基层百姓。
强基层
让乡村医生留得住
乡村医生是基层群众的“健康守门人”。在浙江,共有1.2万名乡村医生长期坚守一线。
来北京参加会议前,陈玮代表对衢州市乡村医生的现状做过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底,衢州市村卫生室共有卫技人员1113人,60岁以上人员为602人。以柯城区为例,平均每千名农业人口村医数仅为0.58人。
“强基层,才能让乡村医生‘后继有人’。”陈玮代表认为,当前,增强村医职业吸引力非常重要。“一定要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逐步实现农村医务人员与城市医务人员并轨管理,比如由乡镇卫生院择优聘用优秀乡村医生,在工资待遇、社会身份上与卫生院逐步衔接。”
葛明华代表同样对乡村医生的从业现状做过调研。他认为,“医”是乡村医生最根本的职业荣誉感,应积极鼓励乡村医生开展尽可能多的医疗服务,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保障,给予他们合理的待遇保障,让他们干得有地位、干得有激情。
葛明华代表建议,浙江已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可将部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为乡村医生拓展医疗服务资源,增加医疗服务收入,方便更多基层群众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