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千万工程”到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三农”大国,“三农”问题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都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习近平同志在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中,与“三农”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厚植了对“三农”发展的真挚情怀,累积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丰富经验。
  • 案例1美丽乡村 奔向新风景 浙江近日发布的“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将我省打造成生态宜居大花园。
  • 案例2增收攻坚 打开致富门 我省坚持精准导向,走出了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脱贫开发道路。
  • 案例3高效生态 焕发一产新活力 早在十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前瞻性地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决策。
  • 案例4三位一体 编织田野新希望 在浙江,像慈溪市农合联这样的“三位一体”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管家”。
  • 绘就“三农” 新蓝图 5年多时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如白驹过隙。而之于浙江农村、中国农村,5年却意味着一场变革的源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三农”篇

    从“千万工程”到乡村振兴战略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美丽乡村 奔向新风景

    浙江在线记者 陈铖 通讯员 钱凌芸

    0_副本.jpg

      云和浮云溪畔四季花田。 通讯员 吴春平 摄  

      浙江在线7月2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铖 通讯员 钱凌芸)浙江近日发布的“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将我省打造成生态宜居大花园。

      这份对“美”的追逐,浙江已持续多年。15年前浙江启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了村庄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序幕。15年里,浙江历届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造就了浙江的“美丽乡村”。

      行走在浙江农村,潺潺流淌的溪水,清澈见底,惹得你想掬起喝上一口;清冽的空气,被草木的芬芳浸透,诱得你想敞开胸腔劲吸……除了美丽的自然生态之外,这里还有“公共交通到村头,硬化路面到地头,超市到门头”的场景,城乡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

      横坎头村

      扮靓美丽走廊

      “总书记给我们回信啦!”今年3月1日,位于四明山革命老区的浙江余姚市横坎头村,村民奔走相告,沉浸在喜悦和激动之中。

      “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这些年,村党组织团结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把村子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乡亲们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我感到十分欣慰。”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说。

      四明山的山川草木,见证着习近平同志对浙江农村15年的惦念和关心。

      15年前的浙江,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等现象十分突出。据省农办摸排,当时全省有3万多个村庄环境较差。

      时光不可倒流,但生态可以重构。针对农村人居环境与群众要求越来越不适应的实际,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决策,由此开启浙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大行动序幕。

      依托“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抓手,浙江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起步,不断拓展建设内容,形成了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格局。

      截至2017年底,浙江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97%;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的建制村全覆盖,41%的建制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水果上市的季节,一到周末,横坎头村的山野小路上就停满了浙江各地自驾前来采摘游客的车。

      “以前从余姚市区到村里得开两个小时的车,现在路好了,我这个园子,一天下来也能有300多人次的客流量。”种植户何达峰说。

      从2003年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到实现 “农村公路村村通”“农村客车村村通”,随着“千万工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看到,串起乡村的美丽经济走廊不断延伸。

      走在横坎头村的乡间小路上,目之所及有不少果树。2015年,从事印刷行业的何达峰,接手了村里的樱桃示范基地,在这里开始了他的“种植梦”。在“何达峰”们的带领下,横坎头村的1000多亩农田种上了各种小水果。

      横坎头村的“农旅结合”也带火了当地的民宿行业。68岁的黄彭勋是横坎头村第一个经营农家乐的,最忙的时候他一天就要接待50多桌客人,2017年的净利润就有78万元。看着黄彭勋生意如此红火,横坎头村和周边几个村里的不少村民都办起了农家乐。

      因地制宜,生财有道。2017年,横坎头村村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不足2700元提高到27568元,增长了10倍。

      尝到甜头的横坎头村容颜大变。“红色旅游”和“绿色发展”使得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从当年负债45万元到村级固定收入260余万元,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村委会主任成灿林介绍,横坎头村拥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等红色旅游资源。过去游客大多只到旧址参观,现在不少客人还想到村里来逛逛,体验美丽乡村的新气息。记者了解到,为了留住更多客人的脚步,村里正在请专家谋划新的规划。

      大路村

      激活美丽经济

      从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到面源污染整治、农房改造建设,再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实施“千万工程”以来,浙江农村的面貌大变,也让农产品有了新卖法。

      桐庐大路村有条叫前溪的河穿村而过。记者走进前溪边的一家民宿“听雨楼”。民宿的一角,整齐码放着各种本地土特产,其中还有一袋袋包装精美的“横山翠谷”礼品米。

      “水质越来越好,我们这里出产的农产品更好卖了。”据大路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樟强介绍,“百斤鱼(甲鱼)、千斤粮、万元钱”这句顺口溜,说的便是村里发展的“稻鱼(甲鱼、泥鳅)共养”模式。

      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三美融合”带给浙江乡村勃勃生机,也不断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给乡村百姓带来“美丽经济”的绿色收入。

      如今,大路村已经开出了八九家民宿,每到周末都是家家爆满,但村党委书记查正文并不满足,“‘产业兴旺’被列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桐庐许多依靠美丽人居环境出名的乡村,都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如何稳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等难题,大路村当前的关键,就是利用村庄优势发展产业,建立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共同增收机制。”

      今年年初,大路村的“呱呱叫”欢乐农场项目脱颖而出,成为全县首批3个基金投资项目之一。当地利用粮食功能区内机耕路、水沟、田埂等建设七彩长廊、水果走廊等,打造亲子游乐园,同时利用复垦农田打造农耕体验园区,预计能为大路村带来每年5万人次以上的游客数量,也能为村民带来更高的分红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契机。

      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对“美丽乡村”颜值的诉求不断提升。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这场跨越15年的美丽接力,仍在不断升级,到2020年50%以上县(市、区)将力争达到美丽乡村示范县标准;建成1万个A级景区村庄,其中3A级景区村庄1000个。

    增收攻坚 打开致富门

    浙江在线记者 刘伟 通讯员 吴莉莉 陈传敏

    高效生态 焕发一产新活力

    浙江在线记者 翁杰 通讯员 柳婧 洪建坚 杨磊

    三位一体 编织田野新希望

    浙江在线记者 陈铖

    70_副本.jpg

      慈溪坎墩街道的农业园区种植户正在收割莴笋。 通讯员 孙丰立 摄

      浙江在线7月2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铖)每逢杨梅上市,慈溪果农们都会收到大批电商订单,一盒盒新鲜杨梅由此走向长三角、走向全国。帮助农民在网上拓展销路的重要推手,就是由慈溪市农合联主导建立的慈溪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孵化园。

      从生产服务、销售服务到资金服务,在浙江,像慈溪市农合联这样的“三位一体”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管家”。

      科学理念指引伟大实践。2006年,浙江在瑞安市召开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工作现场会,部署推动了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体系建设。此后,从浙南到浙北,从东海之滨到钱江两岸,一场建立农村新型合作体系的“三位一体”改革在浙江大地迅速拉开帷幕——临海等地从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入手、慈溪等地侧重完善农合联体系建设……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打通农业服务最后100米

      “三位一体”改革带来的最直观变化是什么?“从农民的角度来说,这场改革带来的最大改变可能就是打通了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最后100米!”慈溪市农合联执委会主任沈信波这么认为。

      确实如此。浙江“三位一体”改革的探索过程,也是浙江的农业经营体制逐步走出粗放模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体系的过程。“三位一体”改革,把供销社、农民合作社、信用社,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种种优势,整合到农合联,打造集生产、供销、信用等生产生活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满足了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需求,更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在慈溪横河镇,镇农合联于2016年1月牵头组建了全市首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慈溪市金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3家市级粮食烘干中心和4家较大农机合作社共同出资组建,共有大型农业机械108台。除了社员之外,“金穗”也向非成员单位提供农业生产市场化服务。

      如果说农机租赁解决了农忙时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慈溪开创的“植保外包”更是做到了农事全周期服务。2017年3月,在慈溪市农合联主导下,慈溪兴合农资、宁波甬丰农资联合创办专业植保服务队,与30多家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服务面积达5000余亩。

      “种植户通过我们的无人机飞防等手段,进行大面积防治病虫害作业,亩均植保支出下降15%。”兴合农资负责人赵越之表示,今年他们将扩大服务面积至8000亩,一年就能为这些农户省下40万元。同时严格按照出口标准使用药剂,为当地农业龙头企业从源头上杜绝了农残安全风险。

      “有‘三星’公司在,我们就像吃了定心丸。”西蓝花的种植大户们表示,只要按照约定的品种和生产标准种植,不用为卖菜发愁。

      原来,位于长河镇的慈溪市三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当地蔬菜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村民种植的蔬菜,由“三星”公司统一收购,经分拣包装后,出口到欧盟、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我们走的是公司加合作社加大户加散户的模式,公司通过蔬菜合作社向农户下订单,产品90%以上外销,年出口额达3000万元。”公司负责人杨杰说。

      长河镇农事服务中心主任杨年岳表示,有合作社托底,行情好时,合作社以高于市场平均价收购社员种的菜;行情不好时,合作社会优先收购社员手中积压的蔬菜,不但不会再出现菜贱伤农的情况,社员们还能亩均增收800元左右。

      “农业生产要从以前‘我们种什么你们吃什么’的状态,转变成‘你们想吃什么我们就卖什么’。”在沈信波看来,“三位一体”改革中“供销合作”,是切实增加农户收入的关键。

      为了更好打破“坐等顾客上门”的传统思维,突破“周边地区零售”的地域局限,2017年10月28日,由慈溪市农合联筹建的浙江省首家一体化农产品电商孵化平台——慈溪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孵化园开始试运营,其中的农创空间采取前三年租金全免政策,已吸引农村淘宝“天猫优品”“正大”“海通”“蜜爱蜜”“雨淳杨梅”等20余家电商团队及创业个人竞相入驻。截至目前累计销售额超过6000余万元。

      现代农业要有新“主心骨”

      浙江现代农业发展在国内一直走在前列。但近年来,国内其他地方现代农业发展奋起直追、内需市场加速消费升级,浙江现代农业面临不进则退的新问题。

      如何继续走在前列?在慈溪市农合联执委会副主任姚金权看来,农合联的功能发挥是关键。

      早上5时,慈溪市宝绿蔬菜专业合作社收购市场里一片灯火通明,社员们拉来的各种时令蔬菜在这里短暂停留之后便被运往各地。该合作社理事长沈忠宝告诉记者,自从加入农合联以后,销路更加广阔,不仅开拓了更多周边市场,其他省份订单也纷至沓来。

      为了捋顺为农社会化服务的各种机制体制,培育市场主体,慈溪通过成立市、镇两级的农合联组织,分别对全市和镇一级的合作经济事务进行统合领导,并以此为基础对各类为农服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农业要想提质增效,必须转变种植方式,但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普通农户自己要转型比较难。”除了担任宝绿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忠宝还是周巷镇农合联副理事长。在他看来,让农民共同致富,必须齐心协力、互帮互助。

      2003年11月,他把32户农户聚到一起,成立了宝绿蔬菜专业合作社。2014年,在沈忠宝号召下,周巷32家合作社抱团经营,打造了一艘综合性农产品销售的“航空母舰”。慈溪市第一家综合性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周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正式成立。

      凭借着20余年的农产品经纪人经验,沈忠宝清楚知道市场要什么,种什么菜能卖高价。合作社成立后,为社员和农户提供农技咨询培训、项目指导、农资供应、种子种苗推广,年销蔬菜1.5万吨,销售额达2500多万元。分散在周巷镇各个合作社、农场的优新农产品,都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到慈溪市乃至全国各地。旗下“润昌”牌翠冠蜜梨,通过优化种植方式,不但皮薄肉脆,还可以提前半个月上市,抢占市场先机。

      如今,周巷镇将原有的32家合作社按照腌制蔬菜、早熟蜜梨、创汇蔬菜、畜禽产品等农业主导产业门类进行资源整合与开展合作,带动8000多农户年收入达到5.3万元/户。

    绘就“三农” 新蓝图

    浙江在线记者 翁杰
上一页 下一页
  • 公共就业服务活动花样多       1.一季度湖州共开展47场公共就业服务活动,除市级和各区县的人力资源交流大会外,湖州还将组织或参加省内人力资源余缺调剂招聘会、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活动、房地产企业专场招聘会、技工类人员专场招聘会等人力资源招聘活动。今年已排定的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有就业援助月、技能人才校企对接、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特定人群专场招聘会等10个大项。
          2.湖州还将结合“三服务”活动,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载体,增强服务功能,落实服务制度,为城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
  • 案例1新中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治村14年——后陈有后劲 作为我国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项标杆,“后陈经验”广为人知。
  • 案例2每一点提升都增强了 余杭百姓的获得感 “78.7分。”——这是杭州市余杭区今年3月新出炉的2017年度法治指数,也是当地连续第11个年头公布区域法治指数。
  • 案例3桐乡事事有人管——多元共治 活力奔涌 2013年5月,在管委会指导下,“乌镇人家”民宿行业协会成立,乌镇旅馆业步入“自治”时代。
  • 案例4打通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 作为全国法院系统首个移动互联全业务生态平台,“余姚移动微法院”自去年10月上线以来,就成了余姚法院推进高效执行、彰显公正司法的又一利器。
  • 法治之光 照亮前程 在之江大地,一个声音无比坚定而响亮:在提升各领域法治化水平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法治浙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法治篇

    从“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国”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新中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治村14年——后陈有后劲

    记者 吕玥 县委报道组 李增炜
    法治指数引领基层善治

    每一点提升都增强了 余杭百姓的获得感

    记者 沈吟 通讯员 费彪 赵云卿

    桐乡事事有人管——多元共治 活力奔涌

    通讯员 丁谨之 记者 宋彬彬 市委报道组 魏衍方

    打通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

    通讯员 吴勇 卢文静

    法治之光 照亮前程

    记者 翁浩浩
上一页 下一页
  • 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到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他着眼于浙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的客观要求,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奠定了浙江文化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成为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文化浙江奋力迈进的思想指引和行动遵循。
  • 案例1弘浙学自信 铸浙江精神 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 案例2“最美”成风尚 大爱涌之江 一双纤细的手,伴着落日余晖,托举起可爱的婴孩。夕阳斜照,这尊“妈妈的手”雕像,倒影在广场上,被拉得分外悠长。
  • 案例3优秀文化传承千年 溯源浙江大地上悠久深厚、意蕴丰富的文化传统,代代传承恰如草蛇灰线,带来血脉中流淌的惊喜和感动。
  • 案例4播下一粒种 收获满园春 如今,漫步之江大地,8000余家农村文化礼堂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散落”,它们凝聚起人心,也凝聚起乡村文化的精气神。
  • 案例5打造影视城 谱写新传奇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横店做出了文化产业全域化的创新样本。
  • 文化之美 闪耀浙江 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在迈向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浙江的征途上,浙江的文化之河泛起大发展大繁荣的激越浪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文化篇

    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硕果累累——

    弘浙学自信 铸浙江精神

    记者 李月红 纪驭亚
    我省涌现一批全国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

    “最美”成风尚 大爱涌之江

    记者 严粒粒
    三地见证时代担当

    优秀文化传承千年

    记者 李文芳 刘慧 俞吉吉 报道组 潘枫 肖靓
    全省8000余家文化礼堂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播下一粒种 收获满园春

    记者 陆遥 朱婧 见习记者 黄慧仙
    横店迎来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打造影视城 谱写新传奇

    记者 董小易

    文化之美 闪耀浙江

    记者 李月红
上一页 下一页
  • 从“民生为重”到
    “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以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爱和对人民最浓的情,就民生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关于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等民生问题,领导和推动了浙江各项民生事业蓬勃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 案例1把十方面民生实事办到百姓心窝里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才能赢得万人心。
  • 案例2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改善民生,增强获得感,首要在增收。农民要增收,必须产业强。乡村旅游大发展,为下姜打开一条空前广阔的增收大道。
  • 案例3就业社保养老一个都不能少 心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浙江始终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好就业、社保、养老等民生关键之事。
  • 案例5健康浙江的基层足迹 “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卫生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十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深刻地认识到健康对全面小康、对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 筑梦时代 共享幸福 这是一个筑梦的时代。5600万浙江人民的梦想,会是什么样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民生篇

    从“民生为重”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一项长效机制十余年的坚持——

    把十方面民生实事办到百姓心窝里

    记者 李应全 陆遥 见习记者 童健
    下姜村从落后到“绿富美”——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记者 李月红 刘健 通讯员 方琳
    3个浙江人的民生故事——

    就业社保养老一个都不能少

    记者 马悦 胡昊 曾杨希 报道组 朱映归 胡江平 钱李源
    一家县级医院和一个社区卫生的现代化故事——

    健康浙江的基层足迹

    记者 陈宁 唐梦霞

    筑梦时代 共享幸福

    记者 陈宁
上一页 下一页
  • 案例1把十方面民生实事办到百姓心窝里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才能赢得万人心。
  • 案例2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改善民生,增强获得感,首要在增收。农民要增收,必须产业强。乡村旅游大发展,为下姜打开一条空前广阔的增收大道。
  • 案例3就业社保养老一个都不能少 心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浙江始终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好就业、社保、养老等民生关键之事。
  • 案例5健康浙江的基层足迹 “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卫生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十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深刻地认识到健康对全面小康、对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 筑梦时代 共享幸福 这是一个筑梦的时代。5600万浙江人民的梦想,会是什么样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民生篇

    从“民生为重”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一项长效机制十余年的坚持——

    把十方面民生实事办到百姓心窝里

    记者 李应全 陆遥 见习记者 童健
    下姜村从落后到“绿富美”——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记者 李月红 刘健 通讯员 方琳
    3个浙江人的民生故事——

    就业社保养老一个都不能少

    记者 马悦 胡昊 曾杨希 报道组 朱映归 胡江平 钱李源
    一家县级医院和一个社区卫生的现代化故事——

    健康浙江的基层足迹

    记者 陈宁 唐梦霞

    筑梦时代 共享幸福

    记者 陈宁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