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记者跟随杭州救助站的劝导车,真切感受了一番职业乞讨者的生活。乞讨人员1:我不要回家在延安路上,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遇到了20岁的河南人郑荣华,他把左裤管挽起,露出左腿的一小截,然后把双拐平放在马路边,接着就趴在双拐上,见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靠近,他立马坐了起来。
“你趴在这里乞讨,会影响杭州文明城市的形象,如果你有困难,我们可以给予你救助,你愿意吗?”工作人员上前询问。
郑荣华摇摇头:“我不要去救助站,我也不要回家,即使你们送我回去,我也会再来的。”他接过工作人员送的水果和饼干,就默默地收拾行头离开了。
“现在救助乞讨人员,是要征得当事人同意,他们不愿意,我们不能强制他们,对于那些不愿意去救助站的乞讨人员,我们劝其离开。”救助站的许书记告诉记者。乞讨人员2:杭州人心好车辆接着转到了丰乐地道口,地道中传来悲伤的二胡声,原来是36岁的刘银亮正在卖艺,两眼紧闭坐在小方凳上正拉得起劲,引来了许多过往的行人围观,不少人投了零钱给他,还有两张50元的大钞。
“我认识你们,我不去救助站。”未等工作人员开口,“眼睛看不见”的刘银亮开口了。
说完,他就迅速把两张50元钞票放入口袋,慢慢地把吃饭家伙放进随身携带的包里。
救助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刘银亮到过好多次救助站,二泉映月是他最拿手的曲子,他来杭州已经快四年了,这个曲子也拉多个年头了。“我们曾经专门送他回家,他老家安徽都盖了两层的小洋楼呢。”
“他的右眼不行,左眼是可以看见的,他经常在路边拉二泉映月这样的曲子,让人同情掏腰包。”许书记说。
刘银亮听着,呵呵地乐起来:“没人流泪,怎么会给我钱。我又不偷不抢的,拉二胡也是靠脑力和劳动力的,而且是人家自愿给我钱,又不犯法的。我会配合你们的工作,我收摊。”
记者问刘银亮为什么来杭州,他说杭州人心好,上海、苏州等其他城市也去,都没有杭州要的钱多,所以他喜欢杭州。
刘银亮大大方方地走出地道,在地道口他给老婆打电话:“今天提前收工,老婆你来接我一趟。”
记者从看守丰乐地道的清洁工了解到,刘银亮比擦皮鞋的生意好,他还在杭州租了房子,养活老婆和两个上初中的孩子。管理站:职业乞讨拒绝救助许书记告诉记者,像郑荣华和刘银亮这样乞讨人员把乞讨当成职业,他们不是因为贫穷也不是因为自然灾害而乞讨。五一期间,救助站劝导的乞讨人员有30多名,都是残疾和老年人,当中只有一名愿意接受救助,其他人都是熟面孔的职业乞讨者。“虽然我们救助站提供吃的、喝的、穿的,这次我们还开车来接,他们都不愿意来,因为在外乞讨他们可以赚钱。”
“乞讨的孩子比往年少了,这个黄金周我们就没有遇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在乞讨,应该说乞讨人员也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他们忽视自身乞讨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利的。真有困难可以找慈善机构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