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杭州武林广场将举行今年高考前的最后一场大型招生咨询会,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各大院校招办老师将现场答疑解惑,为考生填志愿提供参考。
在众多考生和家长穿梭于招生咨询会的同时,也有部分考生向一套专业选择评估软件寻求帮助,希望准确定位,填报志愿。这种类似于心理测试的测评软件到底能不能为考生一生的职业前途打下包票呢?记者进行了调查。
●测评
四十分钟内答百余题
网上热帖引发关注
5月初,在杭州某门户网站的“杭网民声”、“教育论坛”、“谈天说地”等板块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有关一套专业选择评估系统的帖子,发帖人用“科学填报高考志愿,从此开创成功未来”的口号作为标题,很是吸引眼球。虽然离高考填报志愿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但选在临考气氛正浓的5月发布消息,还是赢来了颇为可观的点击率。
“我的两个妹妹、一个弟弟都是今年高考,这几天正在讨论以后学什么呢,我打算推荐他们测一下。”一位网名为“石头”的网友在与记者聊天时对这套软件蛮有兴趣。
与他持相反意见的也大有人在。一位网友评价说:“如果照你的软件,估计比尔·盖茨会做厨师、Dell会学插花、爱因斯坦最多混个成人教育文凭……嘿嘿,不信你试试。”还有人对此十分不屑,干脆嘲笑说是“新一代的算命先生诞生了”……
测评报告长达20页
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帖子的发布人、这套专业选择评估软件杭州测评服务中心的祝先生。对于选择网上论坛来推销,他的回答是“发帖子只是为了扩大影响”。他说今年已经有“不少同学过来咨询了,加上去年开始尝试的一些考生,至少有七八十个高三考生购买了测试问卷或测评卡”,估计等考试完了,来咨询的人还要多。
据他介绍,这套“专业选择评估系统”在北京、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中学生中已经非常流行,只要凭第一感觉认真选择,大约花30—40分钟的时间答题,一份长达20页的升学版测评报告就可以为考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高考志愿提供帮助。
测试推荐20个专业
祝先生提供的一份专业选择评估系统测试问卷中,一共有152题,分为5个部分,涉及面很广。第一部分有37题,列举了一些工作与职业,有教师、医生、组装电脑人员、新闻评论员、维持和平人员、风险投资人等等,在大部分职业后都有简单的解释,比如:哲学家,思考问题;机械师,用机床制作产品……
第二部分有35题,内容涉及整理房间、看侦探小说、蹦极、穿最新潮的服装等日常休闲活动;
第三部分则列举了20个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的一些情景,比如“班级决定去春游时,我通常__”、“老师上课时,我很喜欢__”,让考生选择最接近平时感受和做法的答案;还有20个最符合自己和最不符合自己的形容词以及40组比较感兴趣的活动选项……
等测评结果出来之后,测试人员就按照相关的分值得出测评报告,其中“关注高考”一项最为卖座,它会为考生列出总共106种专业中“适合的专业TOP20”。测评报告针对每个专业还提供一个适合指数,适合度在60分以上的专业,表示考生将来学习起来会比较感兴趣,分数越高学习起来兴趣会更浓厚,如果适合指数在50分以下,则建议考生在报考这个专业时慎重考虑。
“我们还会列出分值最低的10个专业。”祝先生解释说,“一般不推荐考生填报这些专业。”
●对象
“重点中学学生几乎占一半”
花100多元钱,让100多道题目来帮助自己填报志愿,虽然听起来有些玄乎,但对于大部分第一次参加高考,也是第一次面临人生选择的考生们来说,似乎成了迷茫之下的一种“希望”。
“在过来测试的学生当中,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学生几乎占到了一半。”负责该项目去年推广工作的赵老师对记者说。在一堆已经完成的问卷中,记者也看到杭州高级中学、杭州学军中学、杭州第四中学的学生的确不少。看测试日期,很多是在去年6月15日、16日,应该是填报志愿之前的一个星期左右。问卷上密密麻麻地涂满了小黑圈,像极了英语考试时用的机读卡。
肯定方:能有个参考是好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大多高三学生都忙于学业,希望在最后几天冲刺一下,多“赚”几分,但很多人还是表示听说过有软件可以测兴趣性格,考完试后他们会去尝试一下,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依据。
“去年我朋友的女儿做过。”一位姓章的高三学生家长对这套软件略有所闻,“我们家长不可能对各专业充分了解,只能听老师说说或是到处打听消息,选专业关系到以后的就业问题,是很重要的。如果有这样的测评软件来做参考,也是好事啊。”她说,已经跟女儿说过了,等考完了去做一做。
一位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社会学的老师也对相关软件表示了肯定。她坚持认为,性格决定命运,哪怕不能决定自己的志愿,对以后的人生总是有影响的。
中庸方:填志愿帮不上,但能了解性格
曾就读于杭州第四中学的张景做过测评。她去年参加高考。在朋友的介绍下,她父母花了135元买了这套专业测评软件。
“虽然没在填志愿的时候帮上忙,但对了解自己的性格还是有点好处的。”张妈妈这样总结,填志愿光凭兴趣也不行,毕竟要考虑很多实际因素,如果分数不够,都是白搭。她还觉得,人的兴趣是会变化的,这套软件只能说明特定阶段的一个情况。
今年将参加高考的小朱也做了测评。测评报告建议的专业是哲学,却遭到了家长的强烈反对,一来认为学不到实际技术,二来认为是冷门专业,毕业后似乎只能做科研人员、老师,就业面比较窄。“到底是听家长的还是听测评报告的?”本想弄个清楚,没想到小朱却糊涂了。
否定方:不可能具有权威性
不过,不少高三老师对此没什么兴趣。“文理科都已经定了,就那么几个热门专业,其实选择的空间也不大了。”一位程老师说,分数出来后,家长肯定是先考虑能否进名校,然后再考虑专业,所以纯粹按照兴趣来填报志愿是不现实的。还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性格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测评中的状态很难控制,因此不可能具有权威性;而且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果一味听信软件,似乎太死板了。
据了解,这套专业选择评估软件目前主要在考生和家长中流传,并没有学校组织学生统一进行测试。
仅供参考,不可迷信
“这类心理测试系统在国内也是这几年才流行起来,类似的还有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测评系统等。应该说这些测评系统是在国内外专业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浙江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部副部长林夏芬老师评价说,测评结果到底适不适合考生,是不是最好的选择,还要看很多因素,测评结果仅可做一方面的参考。
她说,这类测评系统的主要内容是两方面,一部分是性格测试,因为凭借长期以来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可能会得出比较相近的结果;还有一部分就是择业方面的意向,这与测试者对题意的了解、对自己兴趣的判断以及当时环境的影响等都有关系,因此以测评结果来作为决策依据欠妥。而且,有的测评系统对国外的研究作了改良,有的则是作了简单的删减,结果是否具有参考性和制作机构的专业水平有很大关系。
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做测评比什么都不考虑,或盲目听信别人意见要好些,但是每个考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在特定分数和情况下,要看以后的发展、学校条件来综合评定专业,千人一面地用同一套测评系统,挑选余地也不大。考生最好是多咨询一下了解自己的老师、家长,最后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