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成功崛起的浙商被打上了太多的个性化印记: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活力四射、天性敏锐……无可否认,正是凭借着这种强大的内在品格的支撑,浙商们在省内外的经济大舞台上成功演绎了一幕幕精彩的财富故事,创下了一个个令人称奇的财富神话。
浙商的这种优秀品格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当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而至,当“成长中的烦恼”逼迫我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当先入为主的民营机制优势开始弱化,当低价竞争模式不再屡试不爽时,同样的问题就摆在了每一位浙商面前:浙商该如何与时俱进?
在6月5日举行的浙商论坛2005年峰会上,我们聆听到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新时代需要新的浙商精神,新时代呼唤新的浙商品格。
浙商新品格之一:
苦干实干加巧干
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四千精神”一度成了外界对浙商群体最直观、最贴切的特征写照,展露的是浙商品格中最本色、最质朴的一面。
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水福说,浙商这个群体,是被“贫穷”逼出来的。正是因为贫穷,大多数浙商在创业初期主要靠的是苦干和实干。但到今天,面对新的形势、新的竞争对手,如果浙商再单纯靠过去的“四千精神”来苦干,已很难在市场中占得先机。要想在市场制胜,就必须在苦干、实干的基础上,学会巧干。
面对宏观调控,许多房地产商叫苦不迭,可上海总部之都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向春却显得游刃有余。这位丽水商人眼下正准备在上海松江新城开发“总部经济”房产——办公用房兼商住,专门为那些总部迁到上海的外地企业提供配套用房服务,售价起码可比同地段的商住楼盘便宜1/3,这对饱受上海商务成本高企之困的外地企业无疑是个“福音”。用他的话说,与别的房产商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大开发商比拼商住楼盘,他多半要落下风,但搞“总部经济”房产他是独此一家,市场空间相当可观。
类似这样善于从市场空档切入使巧劲的浙商如今越来越多了。别人通常是由内而外拓市场,先做内贸再做外贸,而温岭女商人江桂兰却是“逆向”而行,先成为美国本土肯德基快餐店的塑料刀叉、吸管、餐巾纸供应商后,再顺理成章地成为内地肯德基惟一指定的供应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浙商新品格之二:
争做知识型商人
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刚刚结束了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课程,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再度当起了学生,到长江商学院接受EMBA集中授课。王振滔说,自己并不想赶时髦,更不想用文凭去装点门面,而是确实想学点东西,特别是一些实用性强的工商管理知识,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管理、经营企业。
抱着类似想法的浙商可不止王振滔一个。王水福眼下不仅自己在浙大攻读EMBA课程,企业几位老总及高管人员也在读EMBA,王水福甚至在企业内部开办了一所西子联合大学,专供员工学习培训。他说:要巧干,就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前人和发达国家走过的路程,才能明了今后自己要走的路,才能在诸多诱惑面前学会取舍。
省中小企业局今年4月与浙大联手开办了主要面向全省中小企业的EMBA研修班,首批共50个名额,每人由该局补贴学费1万元,结果应者如云,有不少没报上首届研修班的浙商要求把报名资格顺延到第二届。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吴家曦深有感触地说,大多数浙商出身“草根”,学历偏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所以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这一状况。
相比之下,被称作“第二代浙商”或“接班人”的“万向”鲁伟鼎、“广厦”楼明、“苏泊尔”苏显泽等人,已在国外学成归来,开始协助其父或独立执掌企业门户,其欲做知识型浙商的姿态更是引人注目。
浙商新品格之三:
弘扬团队精神
在外人眼里,讲求团队精神乃是一家架构完善、制度健全、运行健康的现代企业的应有之义,并不值得大书特书。但对向来习惯于“单打独斗”的浙商来说,今天能抱团合作,不仅意味着一种人文品格的进步,更堪称是浙商精神凝聚的表征。
有一件事对浙江商界震动很大:温州人素有“宁做鸡头,不为凤尾”的传统,人人都想做老板。然而,当地相互竞争的8家龙头制锁企业却出人意料地走到了一起,自发联合组成了“强强集团”。当时有人就预言,按照温州人的习性,强强集团长不了。然而如今两年过去了,强强集团不仅存在,而且“个头”明显比以前更壮实了。强强集团总经理胡进杰说,8家企业并成一家,不仅体现了温州商人的勇气,更折射出其观念的突变。
云南浙江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卢兴华联合在滇创业的9位浙商,共同斥资1亿元组建了云南浙商投资集团,改变了以往势单力孤、小打小闹、做不了大项目的局面,成立伊始便小试身手在当地开发了“中国橡塑工业城”项目,目前又准备投资开发“中国—东盟商贸港”市场项目。在山东,身为浙江商会副会长的叶乐明,联合了10多位在山东创业的温州老乡,共同在烟台投资建设“北方温州城”。
山东经济学家颜景海教授就浙商的抱团举动评价说,市场经济需要合作,需要团队精神,浙江人天资聪颖,又善于审时度势,当发觉一个人单干不行时,就会抱团一起干,所以浙江人取得成功的概率比较大。
浙商新品格之四:
义利并行不悖
浙商在累积财富的同时,也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富家不忘社会。在2005年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上,共有21位浙商上榜;同样,在胡润版2005年中国慈善榜上,又有18位浙商赫然在列。在今年首次公布的中国慈善企业排行榜上,正泰集团以6800万元的捐赠在全国民营企业中名列第一。浙江成为全国“出产”慈善企业家最多的省份。
浙商在创造财富的进程中,正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努力构建一种和谐创业的新财富观———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转变。对不少浙商来说,慈善之举已成为一种常态。娃哈哈集团18年来共向教育、公益和慈善事业捐赠了近2亿元;正泰集团一次就捐赠3000万元,推动国内艾滋病防治事业;卡森集团捐款1100余万元,用于捐建希望小学和鼓励青少年科技发展;均瑶集团捐款1000万元设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均瑶基金……可以这样说,在大多数成名浙商和不少中小浙商身上都有着这样感人的慈善之举。
当然,慈善事业并不代表着浙商社会责任感的全部,企业家在负责经营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企业的公众形象。能成为国际著名零售商沃尔玛的供货商无疑是不少企业所梦寐以求的,沃尔玛曾要求红蜻蜓集团为其生产加工单价为6美元一双的真皮皮鞋,且要求必须高品质,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钱金波却谢绝了这笔旁人眼里的好生意。在他看来,这样的价格是不可能有高品质产品的,如果产品要走向国际,一定要为“中国制造”负责,否则宁可不做。“金洲管道,绿色通道”,这句口号折射出金洲集团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在金洲集团董事长俞锦方眼里,谋利是商人的天性,但赚钱切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逃避社会责任为代价。
浙商新品格之五:
先进理念的传导者
浙商异地创业,在给当地带去资金、技术的同时,也带去了浙商所具有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甚至是生活方式,对当地人产生了潜移默化式的影响。
在6月5日举行的浙商论坛2005年峰会上,江苏姜堰市委书记带队借论坛这个平台进行现场招商。以往向浙商招手引资,一般以中西部省份及东北三省地方政府为多,毗邻浙江、同为经济发达省份的江苏则鲜有光顾者。对此,姜堰市委书记高纪明说得很坦率,苏商尽管发展也很快,有的“个子”甚至超过浙商,但苏商一般偏重江苏省内发展,很少到省外“建功立业”,而浙商乐意跳出去发展,视野更开阔,且善于捕捉机会,因此,引进浙商就是引进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这甚至比引进资金更为重要。
山东工商局局长李华理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说,其实,浙商最厉害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他们比别人具备更“活”的脑袋、更“宽”的手掌和特别能跑的“长”腿。这些都是鲁商所不具备的,需要向浙商学习。
甘肃平凉市市长助理施海虎表示,浙商在他们那里投资兴建了平凉国际家具会展中心、大西洋服装超市、伟星家具城等项目,这些都已成为平凉发展地方经济尤其是商贸流通业的“风向标”,当地后建的一些市场、商城几乎都是以此为参照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