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
儒雅敦厚一君子杜维明,1940年出生于昆明,9岁举家迁台湾,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1962年获得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赴哈佛大学学习,1968年获哈佛大学历史及东亚语文博士。现任哈佛中国历史与哲学教授、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联合国推动文明对话杰出人士小组成员。杜维明被认为是继儒学大师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之后,国际汉学界和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7月9日,杜维明博士作为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2003年起聘)短暂来杭访问。记者在风景如画的汪庄采访了他。在记者由文字阅读构成的想像里,杜维明教授非常活跃,也非常深沉,所以在采访他之前,恨不能腹装诗书三四斗,以免被大儒笑话。见面坐下来,手捧一杯他同样喜欢的龙井,却发现坐在我们面前的国字脸男人,是个和而不群的谦谦君子,面对陌生人还有一些害羞。
-记者对话
我愿为浙大人文学做点事
问:听说您与浙大正在商谈是否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一职?您有压力吗?
答:如果有此事,也是浙江大学的一片好意,我深感荣幸。但我有自知之明,对浙大文学院了解不多,对国内学术界了解得也不够深入,如何在实质上为浙大的人文学做点事情,尽点心力,也是我的意愿。人文学与数学、医学、工程学不一样,不可能在短期作出明显贡献。我会慎重考虑,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一些可行的计划。
问:您估计何时会最终确定人文学院院长人选?
答:目前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并非出自传统书香门第
问:听说您父母都曾就读于金陵大学,你是否自小就成长于书香门第?
答:不,我父母给予我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香门第,相反,我是在一个比较西化的家庭中长大。我父亲曾经学习英国文学与经济,到美国后在企业界工作;母亲虽然是江西书香门第欧阳修家的后人,但很早就离开家,在金陵女大修艺术专业。他们更多的时间是留在上海。我的父母都爱音乐,总在熄灯的夜晚上,听古典音乐。我的家庭氛围与胡适等人的成长环境是有些不同的。
我的人生一直“跟随”着父母走,9岁以前,跟他们在上海读书至小学五年级,1949年跟他们去了台湾,直到大学毕业,我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
为兴趣选择大学
问:您所毕业的东海大学是一所名校吗?为什么当初会选择儒学这样一门深奥又不赚钱的专业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答:我去东海大学主要因为对哲学思想有兴趣,当时这所大学设立的中文系里有哲学这一分支,并想在这一方向着力发展。这所大学位于台中,当时刚创办不久,只有600多名学生,尚不能进入名校之列。我对儒学产生兴趣大约是在高中时代。
到哈佛后,还有教授劝我改行。在美国,学历史和中国哲学,要得到博士学位至少要读完9年,毕业后也不一定能找到事做。学理科就容易很多。当时有很多人改行,可我觉得,只有这条路对我来说最适合、我最有兴趣。走其他的路,即使成功了,对我来说,意义也不大——比如真能成为一流的物理学教授,对我也没有很大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