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3位天台男儿组成抗日志愿兵团血战沙场,无一生还——
不可阻挡的力量
在连绵的天台山衬托下,始丰溪畔的南门溪滩上,1000多名戎装战士一字排开,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力量……在天台县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抗战在天台》中,一张发黄的合影让人过眼难忘。
合影记录着60多年前天台县志愿兵团出征的那一刻。今天,天台山依然巍峨,始丰溪依然东流,而那批奔赴抗日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天台儿女,都已在战斗中牺牲了。在天台县城南门外的一片空场地上,天台党史办的退休干部赵子廉告诉我们,就是在这里,1353位壮士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奔赴沙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天台人民的骄傲和光荣,也谱写了天台抗战史上最壮烈的一页。
1939年夏天,日军攻入了浙江,玉环、温岭相继失守。7月,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在省第一次党代会上发出号召:“全浙江人民紧急动员起来,协助政府和军队,加紧动员民众参加军队作战,以武装保卫沿海……”
根据这个指示,中共地下党领导张子敬、丁魁梅(刘英妻子)、齐德夫等积极向政府做工作。1939年8月下旬,天台县县长梁济康在他们的影响下,根据中共天台县委的意见制订了详细规划,商定征集兵员1290名,成立“天台县志愿兵团”。
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政工队组织社训指导员、教练员、妇女宣传员,穿着草鞋上山下乡宣传。共产党员、政工队副队长齐树铭带头报名参加志愿团,天台县旋即掀起了志愿参军的热潮。
原定参军人数1290名,结果自愿报名参军的青壮年男子达1714名。军政部第三十二补训处最后挑选了1353人,经短训后补充到各个缺员的部队。
国难当头之时,天台热血青年踊跃报名的盛况,当时的报纸曾作连续报道。据记录,其中兄弟争服兵役、独子要求参军和书生投笔从戎的就有300多人,还有13名因伤退伍回乡的老兵重新参军。这股抗日救国的热潮,使天台获得了“浙江省抗日模范县”的称号。
虽然这些天台男儿再也没能回到故乡,但他们却深深地镌刻在家乡人的心里。年逾六旬的王修坚当年曾送着小叔叔上战场,他还记得,志愿兵团出征前夕,群众纷纷到各个驻兵点慰问,送上猪肉、棉被和衣服等。1939年10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志愿兵出征大会在县城南门外的会场召开,霏霏秋雨中,志愿兵人人昂首阔步、精神抖擞。他们身上都带有两样东西——一块绣有“英勇杀敌”的手帕和绣着“恭候凯旋”的钱袋——那是战士的母亲和妻子用一针一线缝进了她们的大义大节和衷心期盼。
是年10月22日凌晨,天台志愿兵团的抗日健儿们在晨曦中擎起旗帜,奔向了抗日前线。
志愿兵团战士范许盈的儿子范许洋,现任天台县政协委员。当年,范许盈结婚才四个月就毅然告别妻子上了前线。后来,在安徽广德的一次战役中,担任军医的范许盈为抢救伤员遭日机轰炸英勇牺牲。范许洋拿出一张珍藏的报纸,满含着眼泪念了一段母亲张玉佩在范许盈烈士追悼会时的答词:“惟范许盈与未亡人结合甫数月,即以身许国。他誓在必死,引古人泰山鸿毛之喻、虽死犹生等语相告,今检遗书,不胜涕零……”范许洋激动地说:“父亲是怀着必死之心报国从军的,虽然我从未见过父亲一面,但我知道,他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死得光荣,父亲那种精神始终鼓励着我。”
在天台城外的三角坦,曾经树立过一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型就像一把插向日寇的宝剑。这个纪念碑后来毁于动乱,天台县的一些老同志正在呼吁重建纪念碑。站在纪念碑的原址,王修坚老人鞠了三个躬,向为祖国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前辈表达了深深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