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
我像出国一样来杭州
讲述人:王良溪(1984考入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现为一家蚕业股份公司董事)
幸福瞬间感受:终于拿到了,拿在手上,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张通往广阔世界的通行证。
选专业:当时对专业职业了解少,自己是农村的,想想就报个农大吧。
王良溪出生在永康市花街镇的一个小村里,一家6口靠父母种地为生。“出身我没法选择,但是我必须得找一条路,能够走出去,那时惟一能想到的就是考大学了。”
上世纪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刚刚开始,1982年高中毕业的王良溪从在杭州读书的大哥信里不断听到各种新鲜的事情,充满好奇的他对外面的世界向往不已。他笑着回忆道:“那时候想到要是能上大学,能去杭州,就跟现在能出国一样。”
怀抱着对大学的憧憬,王良溪报名参加了高考。第一年的落榜给了他巨大的压力。他撑着再考了一年:“分数出来的那阵子,压力大又没处说,天天躲在厕所里估分,草纸上都写满自己算的分数。”
“当年没有那么多专业可以选择,了解的职业也少,家里是种田的,父母天天拿着锄头下地,想想就报个农大吧。”王良溪说起当年朴素的理想主义不禁大笑起来。
1984年8月的一个傍晚,王良溪说他现在还记得那天村支书把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的通知书送到家里时的情景。“很热,知了叫个不停,我拿到通知书后痛快地去水库游了一圈。”
如今,王良溪是一家蚕业股份公司的董事。他开玩笑说:“我现在还是个养蚕的。但要是没有那张通知书,我养的蚕宝宝也只能和我一样在那个小山沟里生老病死,而现在,它们已经满世界爬了。”
2002年
心上的石头轻轻碎了
讲述人:王方(浙江理工大学大四学生)
幸福瞬间感受:有种如释负重的感觉,压在心里的那块石头就被这样敲碎了!
心中的大学:现实在大学与心中的大学是不一样的。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午前,王方正在看电视,他爸爸围着围兜从厨房小跑着去拿印章时,小伙子才回过神来——录取通知书来了:“邮递员送来一个厚鼓鼓的信封,封面上好像印着些学校建筑物的图片,打开看,里面说恭喜你被浙江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录取了,就这么简单。”
接到通知书,王方觉得,老爸比他兴奋多了,就像他自己考进了大学,先给妈妈打电话,然后是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从他们的兴奋,你就知道当时家里人多关注,身上背负着多少期望,或者压力了吧。”
专业是父母一起帮着选的,因为王方当时的成绩在二本中绰绰有余,就只挑热门的,看毕业后吃不吃香,也没考虑自己到底对这个专业有无兴趣。他最后挑了信计、生物和国贸等很看好的专业。虽然觉得可以被浙江理工大学录取,但等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还是有点点挂心。那个夏天真是整天无所事事地等着一个已知的结果。
但当姗姗来迟的通知书终于递到手时,王方有种如释负重之感:“我心里的那块石头就被这张纸轻轻地敲碎了。”
2005年
这一刻才觉得踏实
讲述人:徐可(浙大附中毕业,这个夏天收到浙江大学通知书)
幸福瞬间感受:很兴奋,终于感到踏实了。
心中的大学:大学是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可以更深地了解自己,学更多的东西。
专业:兴趣和应用结合。
填完志愿后,徐可自己判断应该可以被浙江大学录取。但前几天收到录取通知书,看到浙大那个粉红色的信封后,徐可仍然兴奋:“那正是我等待已久的。我拆开那封信,把通知书看了几遍。我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感觉踏实了。”
徐可和记者聊天时曾说起,这么多年忙着学习,远的目标还无暇顾及,近的目标就是要考进大学,特别是到了高中,似乎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一场高考。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可以说算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
“因为自己爸爸妈妈就在大学里工作,所以也没感觉大学是什么神圣的地方。当然我感觉进大学,自己的天地更大了。高中时是老师让你学,你没有什么别的选择,进大学自主性大,学习主要看自己,要发掘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大学是个更好的空间,让你更深地了解自己,开发自己。”说出这番话的徐可更像一个大人,似乎看得比同龄人更远一些。
选专业是高考后最重要的事。徐可用的是排除法,把招生目录上的专业一个个看过去,自己不喜欢的先划去。喜欢的看看四年里会学些什么课程,读完后到社会上会做些什么:“我最后选的是信息工程专业。因为我对小的电子信息产品,像掌上电脑、手机之类感兴趣。”
看来,作为徐岱的儿子,小伙子至少继承了父亲要让兴趣挑选专业的这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