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耕地面积却少得可怜,人均只有区区0.46亩,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城市发展绕不过去的坎。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杭州大做节约、集约用地文章,在千方百计为子孙保护好耕地的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总结出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日前,记者跟随市国土局工作人员,深入各区、县(市)进行实地采访,试着找寻和解读各地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腾笼换鸟”换出高效益
下沙6号大街附近,一厂区正加班加点修建新厂房。今年底,这块仅2.13公顷的土地上,将崛起一座总建筑面积48850平方米、十层高的新厂房,杭州金鱼电器集团下属的6家子公司,将全部搬进这座52米高的高大建筑中。
金鱼电器集团的这块地,是从别人手中“盘”过来的。2002年,某公司受让这块地时,容积率只有0.54,后因无法达到原定投资规模,经有关部门协调,其土地连带地上建筑整体转让给了金鱼电器集团。“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我们将原来一座仅一层的厂房推倒,扩建十层厂房。建筑面积比原来的1.17万平方米增加了3.83万平方米,容积率提高到2.2”,集团老总秦吉强介绍说。
金鱼电器集团这样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厂房,省内并不多见,也是杭州向存量土地要效益的一个缩影。通过对项目优中选优,并对未能优用的土地实行“腾笼换鸟”,最大限度盘活存量土地,目前,项目投资密度要求已经达到40万美元/亩,土地“亩产”不断上升。
“农民公寓”省下1/4宅基地
几年前,滨江区滨兴小区江二社区还是一个破旧的小村落,凌乱不说,缺乏规划的住宅还占去了大量宝贵土地。日前,记者在这里看到,原先高矮不一的民居已被排列整齐的多层公寓取而代之,过去的垃圾山也变成了绿草茵茵的小区花园。
区长助理孙剑甫告诉记者,1999年,区里积极探索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模式,在彻底打破村界、相对集中原则指导下,对农民公寓进行规划选址。到今年5月,全区共选址建小区15个,规划总面积68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小区14个,已经有2323户农家住进了农民公寓。“建多层农民公寓,比过去实施的两户联建要节约1/4左右的宝贵土地,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
改变村民分散居住大量占地情况,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农转居公寓,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的共识。如以服装市场闻名的四季青街道,已累计开工农转居公寓49.5万平方米,竣工46.6万平方米,可安置近2300户人家。
“缓坡垦荒”垦出聚宝盆
在山高林茂的临安西部,有一个镇子叫龙岗,聚集了临安70%的山核桃加工企业。但镇里的当家人几年来心头一直不轻松。因为这座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的乡镇,虽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工业经济却相对滞后,不但制约了经济作物的深加工,也直接影响了当地人的“钱袋子”。要发展工业就要用地,地从何来?几年前镇里就开始充分酝酿,最后形成共识,虽然用田地作为工业开发用地最为方便,投入也少,但耕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要留给子孙后代,绝不能打它的主意。要用地,就要动荒山缓坡的脑筋。
基于这样的认识,龙岗旅游特色产品加工基地规划方案浮出水面。2000亩规划面积中,除150亩山坡旱地,其余均为荒坡地,目前已有500多亩地平整好,10家企业准备进驻。站在经过千辛万苦平整好的土地上,镇党委书记吕建中感慨万分,“山里人也要开汽车、住楼房,过上好日子,但绝不能以牺牲耕地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