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之行:我被吸引到了浙大
记者:国内高校云集,为何您选择了浙大?
吴京(台湾成功大学前校长、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咨询专家、浙大“光彪教授”):浙大潘云鹤校长曾先后托了6个人带信给我。于是我这个南京人,没有回南京,而是跑到杭州来了。
孔金瓯(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电磁学院院长、浙大“光彪教授”):2002年暑假,我有机会在浙大开设了电磁场课程,这里的学生和老师勤奋好学,有研究创新的精神;我住在西湖国宾馆,每天清晨在湖边散步,对西湖情有独钟;又承校方热情邀请,所以就做了“候鸟”教授。
闵姜勇(哈佛医学院助教、“春晖计划”特聘教授):我出生在浙江湖州,在杭州读大学,在浙医二院工作过,这里有太多的东西难以割舍。每当我有项目想找合作方,我总是首先想到这里的同事、朋友。
候鸟之愿:想来做点事情
记者:今年您在短暂的暑期来到浙大,主要要做哪些工作?您对在浙大的工作如何构想?
孔金瓯:今年我在浙大要完成两件事。一是我的研究组在异向介质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构想和很好的研究进展;二是做好8月份由浙江大学电磁科学院分院承办的2005年电磁学研究进展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各项组织筹备工作。
杜维明(哈佛教授、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浙大“光彪教授”):有人说浙大正面临人文学危机,因为人文学不受重视,其实这是全世界的现象。虽然人文学不需要大量的投资,但要有长期地、不断地投资。并且出亮点很难。因为人文学者本身要有一个培养的时间,对人文学者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很多东西无法量化。现在我们在美国、日本都发起对人文学和大学理想的讨论,希望这能对浙大的人文学科建设也有所帮助。
吴京: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浙江海岸线长,海域广,有开阔的发展空间。我已在浙大建立了海洋中心,这个海洋中心最独特的地方在于要做到科学、工程、人文三位一体,因为人文和科学本来就不分家。
赵晶晶(美国密西根州大学国际专业访问项目VIPP的教授和驻华首席代表“春晖计划”特聘教授):我最想为浙大做的事或者说我回国最想做的事就是引进国外教学模式,集中精力在国内大学开设世界文化的比较研究与交流课程。因为我认为像这样的有关世界文化的课程,随着整个世界的地球村发展趋向变得越来越重要。
候鸟之议:需要更多优秀教师
孔金瓯:国内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高校师资素质的提高。在国外,作为高校的教师,教学、科研和对外交流服务是三个必须的能力。我很高兴的是,国内高校对此三方面也日益重视。
吴京:我觉得一个国家要往前走,要靠大学去带动,要带动人文社会的建设。现在中国国势渐强,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人文素质,使我们的国民也具有大国风度。
赵晶晶:我觉得目前中国教育在发展自己的独特性方面或许做得还不够。尽管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伴随其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我们毕竟要开创自己的路。经济的落差,使处于低位的发展中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发达国家的教育作为仿效对象。可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在国际上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把中国的教育思想精华推向世界我认为已经有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