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回放:53万不翼而飞
记者昨天从省公安厅获悉,这种新型短信诈骗今年来频繁出现,屡试不爽。且上当的都是浙江各地的一些“大款”,最典型的案例是不久前温州女老板被骗53万元。
7月13日,温州市新桥镇的女老板王女士收到一条短信,称其上月某日在上海“好又多”超市刷卡消费了2000元,准备扣除其卡内现金,并留下查询电话号码。王女士看了短信后十分生气,马上拨打了短信提供的上海区号的电话号码。(注意:王女士表现出来的心态是骗子早就预料到了,也被骗子成功利用。)
接电话的自称是上海“好又多”超市的工作人员。对于王女士的质问,他耐心解释王女士的银行卡很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了,并热情地建议她立即拨打其提供的“上海市公安局金融科报警电话”。
王女士信以为真,心急火燎地再拨电话。这回是一名自称“上海市公安局金融科科长”的男子,他听了王女士的投诉后,十分“严肃”地指出:王女士应当立即找到一个柜员机,按照其提供的银行卡防火墙程序设立防火墙;否则,卡内的现金将十分危险。
闻听此言,王女士二话不说上街找了一台柜员机,按照“科长”提供的方法,对柜员机逐一进行操作。完成操作后,王女士还不放心,向银行查询卡内存款余额。这一查,王女士如遭五雷轰顶:她银行卡内的53万元存款已无影无踪。记者了解到,同一天,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温州的项女士身上。当项女士按照查询电话中“银联管理局”的要求,到单位楼下的自动柜员机上按步骤对其银行卡进行“防盗保护”,按下“转账键”的一瞬间,9647元被“转”入骗子的账号。
晚报记者剖析“诈骗手段”
犯罪分子在实施此类诈骗过程中,环环相扣,步步引诱。其逻辑严谨也是以往骗局不具有的。
首先,“立骗之本”是掌握了市民对所持银行卡万分在意的心理。骗子一般使用外地手机给用户发短信,称用户的银行卡在异地被大额消费,如要查询详情请拨打某个查询电话,通常是固定电话。
当用户心急火燎地打电话查询时,接电话的有可能是热心的“超市服务人员”、也有可能是“银行工作人员”,他们无一例外耐心地给用户讲解,称用户所持的银行卡极有可能被复制、盗用或正在被人冒用消费,直到说得用户“一身冷汗”。
接着话锋一转,他会建议用户向所谓的“公安局的金融科”求助。这时所谓的“科长”或“科员”就登台亮相了:他们在说完一长串专业术语后,建议用户按其指定步骤进行操作以保护卡内现金。就这样,蒙骗用户到自动柜员机前,让用户先查询卡上余额并告诉“科长”,然后选择ATM机上的“转账”功能,输入“科长”给的账户号码,把卡上的绝大部分资金转入此账户中。而用户还以为自己的银行卡已被“保护”,却不知已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一旦诈骗得逞,犯罪分子便立即从所谓进行了密码保护的“信用卡”中把钱款全部提走,逃之夭夭。
这种新型的诈骗手段,的确比原先“赤裸裸”的“中奖”短信更高明,包装的精巧、极强的隐蔽性,几乎以假乱真。不奢望天上掉馅饼,但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莫名其妙蒸发了,每个持卡用户都会很紧张。接着又迂回曲折,经过超市服务员、银行工作人员、公安部们这些权威部门的层层确认,加上听不懂的专业术语,保钱心切的受害者便深信不疑,在这步步引诱下,用户的几十万元钱就在不知不觉中被骗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