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许多毕业生落实工作的时候,记者在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该校11名优秀毕业生,包括一些全国技能大赛的获奖者,无一进入企业当工人,而是选择到职业类院校做教师。而在浙江商业技师学院,一个技师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去了学校。
据了解,优秀技校生“不当工人当教师”的现象,今年在其他高职院校也不同程度存在,成为今年技校生就业中令人关注的新问题。
优秀技校生,为啥不愿当工人?
在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记者见到了曾在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得冠军的应跃。他告诉记者,其实在毕业的时候,不少企业都曾“抛来绣球”,但最终都不合意。“我已正式留校任教,并被学校派往华中科技大学深造。”
记者从该学院就业指导处了解到,虽然有不少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要人,甚至把电话打到了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家里,但并未签下一名优秀毕业生,因为他们并没有为优秀的毕业生开出特别优厚的条件。相比之下,教师的收入、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有很大的竞争力。
看到自己的学生没进企业一展身手,应跃的老师林克伟虽有些遗憾,但表示理解。他认为,虽然企业很需要高技能人才,但学校也急缺既有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又强的实训教师。他们虽不在生产一线,却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
那么,对企业来说,优秀技校生为啥缺乏吸引力呢?一家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回答颇有代表性:尽管有些技校生在毕业时已取得技师资格,但并不见得一毕业就能适应企业的具体生产岗位,而企业是个讲求实效的地方,只有当员工在岗位上干出业绩后,企业才会认可他,并为其提供较高的薪水。
这正应了一名技校毕业生的忧虑:尽管自己愿意到企业“搏击风云”,但担心自已得不到企业的认可,不仅不能发挥作用,收入待遇比起做老师来还差得多。
然而,在我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过程中,急需各种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据了解,除特殊工种,去年全省仅新增技师6200余人、高级技师近100人,离我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的“缺口”。
“优秀技校生不当工人当教师”的现象提醒广大企业,要吸引人才,就必须具备人才战略储备眼光,千方百计为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空间,用实实在在的事业留人。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博导陈劲表示:“不少企业过于急功近利,希望新进的大中专毕业生马上就能挑大梁,这种心态要不得。”
“优秀技校生到企业去,发展空间还是蛮大的。”祐康食品杭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勇说,早在2002年,祐康集团就开发实施员工培训及职业规划系统。职校毕业生吴朝民来到祐康后,其出色的表现引起了公司的注意,公司便主动为其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优先给他各种培训及提升机会。如今,吴朝民已是公司电工项目组负责人。3年来,祜康共有35名一线职工成长为高技能人才,有2人当上了部门经理,7人成为车间主任。
而在杭州钢铁集团公司,普通工人刘洪彬通过刻苦攻关,使生产环节中每上一批工料的时间缩短了3分钟,为高炉稳产、高产及节焦降耗创造了条件,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每年超过120万元。为表彰他的突出贡献,杭钢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项先进操作法。刘洪彬说:“这是一辈子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11年来,省火电建设公司电焊工陈立虎凭着对事业的执着,从一名初中毕业的农民工成长为高级技师、省劳动模范,今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认为自己虽然在收入上比不过一些老板、商贩,但当工人也能成就一番事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由此可见,尽管到职业技术院校当老师也能发挥作用,但更多学工的大中专毕业生应勇于到企业寻找发挥才能的广阔舞台,到基层、到企业去实践和锻炼,那里有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有你取之不竭的知识源泉,有你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
对年轻学生来说,找工作时眼前的“钱途”固然重要,但长远的“前途”更为重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培训处有关负责人认为:“学工、学技术的年轻人只有到工厂和企业去,才有用武之地。年轻人应放眼长远,敢于到‘中流击水’,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