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之辨——移民新城门对钱潮纳百川
微软公司所在的城市也是星巴克总部所在,还有著名的波音公司。创业者、风险投资家,可以在城市林阴道旁,随时品尝到香浓的咖啡,也没有必要担心有无航班。城市功能可以赋予产业园区鲜明的个性魅力,用来打动手握万亿美元的华尔街老板的心。这就是环境的魅力,寄托于城市的品位之中。这也是“区”与“城”最本质的差异。
然而,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流传着一个无奈的比喻——“钟摆”。创业在此的外商每天早晨驱车20公里,从杭州老城区赶到下沙办公。夜晚,驱车20公里返城,精确得机械而又单调。缺少高档酒吧,甚至鲜有精品住宅的工业区,无法驻留投资客与西装笔挺的CEO,这是“区”的尴尬。
“一座只迎客不留客的候鸟式工业区,在未来没有发展的潜力。”开发区领导说,“下沙建设新‘城’,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建区”12年,当年的围垦滩涂,已在人们印象中淡化,下沙单一工业区的功能凸显。同时,也坠于园区产值之争、引进外资之争的纠缠之中。在全国各工业“区”的竞争趋于激烈与同质化,政策引资、资源引资、区位引资铺天盖地而来时,资本更关注投资区域的品位,更欣赏用“城”的个性与特立独行,来展现竞争者的实力。“造城”是要在又一次的角色转变中,赋予下沙作为“城市”的全部内涵——创业、居住、科技教育、娱乐休闲、商贸服务、地铁配套。让“资本家”们坐在酒吧,住在江景房,喝着咖啡,签订“城下之盟”。以“城”之姿态,全身心向创业移民、风险投资家敞开怀抱。
让投资者流连忘返,让创业者安居乐业。早在去年,投资6亿元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就已加速启动。为什么美国的硅谷、西雅图能聚集世界精英人才?还有台湾的新竹工业园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深圳的华为工业园也能如此?就是因为那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环境非常优美。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与生活,心情舒畅,可以启发人的灵感,是优秀人才安居和创业的乐园。
资源之辨——整合配置实现循环利用
杭州从来与铁、煤、石油等能源没有天然的缘分,是一个缺乏传统资源的城市。但是,杭州不缺文化,富有的秀丽自然景观。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为主城突破资源瓶颈,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下沙在沿江开发,城市东扩的思路下,重新审视、发掘着自身的资源优势。
——今天的下沙有知识经济的背景,是杭州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现实存在与目标;
——有着人才的储备资源,可容纳20万人的新世纪大学城,培育着未来的“高智”阶层;
——有着原生态的景观,滩涂、湿地为新城带来独特的城市形象。
“建区”到“造城”,是资本打工者向资本掌握者的转变。下沙新城的诞生,将获得对产业、人才、自然环境等资源的重新配置的权力。这也是城市经营中,充满思辨色彩的逻辑推理。以国际制造业基地为基础,依托大学城和地铁等外在优势,利用下沙得天独厚的钱塘江岸线资源,对沿江12平方公里的地块进行规划调整,以居住、商贸、办公、休闲、娱乐为主,完善大学城和工业区的配套环境。调整后,下沙沿江将形成东北、东部、东南三大居住区,初步将形成15万人左右的居住规模,与规划中的8平方公里的下沙新城中心区相呼应,成为下沙新城两大城市功能组团。建成后的下沙新城,将以江景、先进产业、优秀的大学院校,吸引资本与人才的汇集,下沙的城市将在人力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技术资本的汇集中,再度得到品位的提升。下沙新城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城、花园式生态型的新城之间,良性互动也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