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省博物馆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来自国家文物局、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等的10多位国内顶级文物修复专家专程赶到杭州,为浙博“镇馆之宝”——两件北宋泥塑彩绘观音像“治病”。
患上严重“骨质疏松症”
两尊观音像分别为立塑、坐塑,1965年出土于温州市郊白象塔,质地细腻,色彩丰富,姿态婀娜,是北宋时期“瓯塑”的代表作品,被称为“东方维纳斯”。如此等级的国宝在我省一共只有10多件。经过千年的干湿污蚀,这两尊观音像如今“病魔”缠身:手指和衣裙断裂,颈部和腰部有明显裂痕,表面颜料脱落。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物保护所副所长苏伯民博士给“东方维纳斯”做过“体检”后说,根据剥落的颜料分析,彩塑颜料的颗粒大小均一,比敦煌莫高窟以及丝绸之路上其他石窟的颜料颗粒要细小,可以看出当时颜料加工和使用相当考究。
令苏博士担心的是,彩塑老化蜕变严重,经试样离析试验和力学强度测定,彩塑杉木骨架和泥塑土中的麻纤维已经严重降解,也就是说泥土和木骨架都已经变得非常疏松。
省博物馆专家卢衡研究员告诉记者,两年前,国家文物局就下拨专款用于修复国宝。为了慎重起见,浙博联手敦煌研究院专家先在那些相对低等级的彩塑上积累“治疗”经验,已经成功修复温州博物馆的31尊北宋彩塑。
昨天,经过会诊,专家们开出了初步的“诊治”意见:用注射器给彩塑“打针”,进行局部加固和修复;对于断裂的手指等实施骨架更换手术。“东方维纳斯”计划在明年初修复,届时将向社会公开展示。
专家说,由于南方空气潮湿,彩塑一直处于不良环境中,经过了近千年的干湿污蚀影响,即使陈列在博物馆,但由于条件所限等原因,保存情况也不尽如人意。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物保护所副所长苏伯民博士说,目前两尊彩塑的彩绘局部已经发生起甲和剥落,有的小装饰件已经松动,稍有振动就可能脱落。其中座塑菩萨的发髻缺损,颈部有明显裂痕,手指断裂;立塑菩萨的颈部和腰部有明显裂痕,衣裙部分断裂,有修补的痕迹,表面彩绘剥落褪色,整体显得十分脆弱。两座塑像的表面有颜料层起甲、脱落、颜料层粉化等病害。更为可怕的是,对彩塑土壤和表面层的分析和老化试验后发现,土壤和矿物颜料的组成有所变化,彩绘中胶已经老化蜕变,经试样离析试验和力学强度测定,彩塑杉木骨架和泥塑土中的麻纤维已经严重降解,也就是说泥土和木骨架都已经变得非常疏松。
做了两年的试验工作
两年前,国家文物局下拨专款用于修复国宝,但要给这么复杂而珍贵的彩塑治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浙博力邀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共同研究修复国宝。
当时,白象塔出土了30多尊彩绘泥塑,近几年同样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疾病”。于是,敦煌和浙博的专家们打算先在那些相对低等级的彩塑上积累“治疗”经验。专家们对试验样品的颜料、塑土、骨架木进行了一系列物理、化学测试和分析鉴定,确定了一整套可行性方案。
省博物馆专家卢衡研究员说,所有的试验物都是取自温州博物馆馆藏的彩塑。令人欣喜的是,专家们已经成功修复温州博物馆的31尊北宋彩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给“东方维纳斯”打针
专家们认为,目前的情况下,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分析检测和模拟试验的基础上,对彩塑局部进行针对性的加固和修复。
专家介绍,修复前用小羊毛刷和棉球将彩塑起甲部分的背部和表面的尘土清除干净,然后用注射器给彩塑打针。所谓打针,就是用注射器,将特种黏合材料沿起甲的裂口注射到颜料起甲的背面。苏伯民介绍,别小看打针,这可是一个复杂的工种,需要长期训练。用棉球滚粘的时候,力量太轻不起作用,力量大了就会把壁画粘下来,或者把颜料层压碎;加固完毕后再喷一层特殊的乳液,增强彩绘表面强度。
对于如手指断裂和颈部断裂部位,则要进行骨架更换手术了。一般情况下,断裂部位的木骨架已腐朽无法加固时,则将断指截取,轻轻将内部骨架抽出,用当地的杉木,按照原形制作新骨架,将原有骨架更换。而彩塑骨架基本完好的则采用当地的瓷土加入适当比例的麻丝等制成泥层,对断裂处进行填充,做旧。
按照国家一级文物的修复要求,修复后的文物必须保持原有的历史和美学价值,但最难的也是修旧如旧。专家通过佛像的残片,研究其颜料和泥质的成分,但修复后的色泽如何保持佛像风化后的效果依然是个难题。卢衡说,这是一个秘密,但据他透露,是用一种特殊溶液进行48小时循环老化做旧,做旧后的“彩塑”将天衣无缝。
住进10多万元的“小屋”
修复后的彩塑是新旧材料的复合体,在自然环境中,不仅光、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等的影响继续存在,而且新旧材料的胀缩率、吸湿率和化学活性可能都有差别,因此控制环境成了彩塑能否持久保存的重要环节。
浙博技术部主任郑幼明研究员认为,彩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修复后彩塑将向社会充分展示。因此,保存彩塑的设施应该同时具有展示功能。展示设施的基本条件应该是恒温、恒湿,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的浓度以及空气中固体颗粒物要控制在一定条件下。光源要接近自然光,热辐射尽量小。
因此,目前浙博已经在和有关方面协商,准备花10多万元引进进口展柜,让两件国宝住进安全可靠的“小屋”。
郑幼明告诉记者,他们将尽快对彩塑进行修复,估计年内就能修好,明年初两件国宝将在浙博继续展现他们的魅力。
国宝档案
位于温州市郊的白象塔,建成于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1965年2月至4月,因濒临倒塌无法保护而拆除,出土了一批北宋时期的彩绘泥塑,其中就有这两尊观音菩萨彩绘塑像珍品。
立塑菩萨为女性,高60厘米,座高40厘米,面带微笑合掌立于仰莲台上,头梳高髻,发上有金花细饰;上身披帛,着立领短衫;袒胸璎珞,露臂戴宝钏,腰束石绿色描金围裙,着赭红色长裙,下摆开叉处微露一双赤足;腰胯略扭,体态婀娜,全身呈现轮廓自然的曲线,她艳丽迷人的姿态使观者莫不有亲切之感;坐塑身高40厘米,座高25厘米,都是国宝级文物,堪称“东方维纳斯”。
国宝工艺
颜料工艺超过敦煌莫高窟
这两件彩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就是举世闻名的“瓯塑”,相传瓯塑在北宋时已经很有名气。专家介绍说,这种彩塑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先以杉木条作骨架,糊以用黄泥、谷壳和短麻线捣和的泥土,成型后的表面再敷上一层由细白泥和细麻丝粘合并拌入桐油的泥料,使塑像肌肤细腻坚韧,质感极强,衣纹毕现;然后再用胶料调制红、绿、蓝、白和金黄色矿物颜料施色、贴金箔或描金。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物保护所副所长苏伯民博士说,根据剥落的颜料分析,彩塑的颜料使用主要有红、绿、蓝、白和金黄色为主,而颜料的颗粒大小均一,比敦煌莫高窟或者丝绸之路上其他石窟的颜料颗粒要细小,可以看出当时颜料加工和使用非常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