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雅镇离温州市区40公里,有30多个村落,行走在这些依山傍水的村子里,除了潺潺的水声,还能听到“嘭嘭嘭”的捣臼之声在山间回响,也许你难以想象,这里有古造纸法鲜活的遗存,那闷而实的嘭嘭之声就是纸农把腌过的竹子捣烂时发出的。
1999年,中国印刷博物馆的专家来到这儿考察,惊叹古代造纸术居然能这么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中的四连碓更被誉为造纸术活化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活化石却有日渐风化的危险——
明代水碓风化严重
四连碓位于泽雅镇石桥村南斗,它南靠南斗山,北临龙溪。明代先人为了在捣纸料时能反复利用水利资源,顺溪而下分级建四座水碓房,故名“四连碓”。
在泽雅风景旅游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在盘山公路上驱车行使20多公里,来到了石桥南斗。四连碓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尽管它现在在风景区里被保护起来,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发生损毁。沿着蜿蜒而上的石级走了1公里路,“嘭嘭”的捣臼之声轰然入耳,依水而建的四座连在一起的水碓房就在眼前。其中三间房子是紧紧挨着的,另外一座水碓房则在溪流下游距三间房子五六米处。
四连碓的运行机制跟《晋书》中记载的水碓基本相符,只不过碓本来是舂谷的设备,这里用来舂纸料。
在每座水碓房的旁边,都有一道水渠,水渠中的水激射在水碓里的筒车上,筒车转动,带动跟筒车成垂直方向的木轴上下起落,木轴的顶端绑着石头做的大碓,大碓落地之处有一石砌的捣坑,竹纸料就是在这个捣坑里被捣碎。由于四连碓依山势从上而下建成,水渠中的水从第一个水碓流出来后又可被第二个水碓所用,这样依次循环,四连碓的设计使水力得到了充分利用。
四连碓设计精巧,但由于年代久远,其建于明代的建筑已经受到损害。记者看到,水碓的边缘已经坍塌,露出霉烂的木料,水碓房很多瓦片破碎。旅游局人员说,由于缺乏资金,水碓以及它的附属设备的维护很难有效进行,一刮台风,水碓就会受到破坏。在第二个水碓房里,用来捣纸的石坑已经开裂。
四连碓已经被划入风景区保护起来,尚且受到破坏,那些散落在各村落中的纸作坊受到的损害更大。西岸、水碓坑等古村落是纸作坊集中地,记者在那里看到成片成片的纸槽建在一起,景象颇为壮观。然而这些建筑大都已经破旧不堪,石料砌成的纸槽风化严重,有些纸槽和水碓已被废弃。
古法造纸面临失传
除了四连碓损毁严重,泽雅的古造纸法也面临失传的危险。泽雅造纸兴起可以追溯到宋代。宋宣和年间,闽人为避战乱迁移到泽雅,看到这里有山有水,是造纸的好所在,于是福建南屏的造纸术就此落地生根。其所造纸称“南屏纸”,简称为“屏纸”。
上世纪90年代初,泽雅尚有造纸户数千,然而今天只剩下200户左右。没落的直接原因就是造纸利润微薄。在水碓坑村的纸作坊群落里,记者遇到了正在用古法造纸的陈锡钏老人。只见他两手握着竹帘,在池中一荡,一层纸膜就留在了竹帘上,然后他将竹帘翻过来在身旁堆得半人高的纸岸上一拍,纸膜就叠了上去。“收入太低,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喽。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看来快要失传了。”陈锡钏老人感叹。
抢修建筑抢救遗存
有关文物专家认为,从元末明初开始,四连碓一直沿用至今,是古代造纸工艺现存不多的重要实例,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技术,其传统工艺作坊别具重要意义。四连碓从工艺流程到作坊建筑都保存很完整,如筑坝引水推动水轮作为动力,上下作坊间的叠落布局,每道工序的设备及工艺流程以及操作技术等,都保存完备,尤显难得。如果任四连碓风化受损,在全国再难找到这样造纸艺术活的遗存。
因此,温州瓯海区准备全面启动四连碓抢修工程,并致力于保存古造纸法。根据多次讨论修改后的规划已经提交至省有关部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维修款将到位,届时,维修工作就会全面展开。
温州瓯海区文博馆的一位专家说,我们需要维修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文保单位破损的建筑,更是保护我国传统灿烂文化遗存,如何让这全国仅存的造纸“活化石”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成风干的记忆,如何有效地保护古老的造纸工艺,都是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