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名校集团化在国内一直存在争议,杭州探索一年后,已经有156所中小学实行了名校集团化办学,成立了39个教育集团,杭州市区优质高中教育覆盖率达到78%……
“让更多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上!”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等调研名校集团化的进程时提出,“杭州模式”已经初见成效,2010年杭州市区优质学校普及率将达到90%。
五大模式
化解“择校”之痛
今天是中小学生开学的日子。家中有适学年龄孩子的家长,总会为家附近没有好的学校犯愁,有的家长动足脑筋为孩子长距离“择校”,有的家长不惜成本购买学区房,推行名校集团化后,将逐渐化解“择校”之痛。
杭州目前面临追求教育的普及化到追求教育的优质化的矛盾,通俗地说已经不是“上不了学”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上好学”的难题。教育的公平性在优质资源不平衡的现实中受到挑战。
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之后,杭州以名校为龙头,推进“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企业”、“名校+弱校”、“名校+农校”等五种办学模式,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花不多的钱就能上好学。
“名校+弱校”模式:通过名校对弱校的重组或引领,输送管理人才、教学骨干、教学理念,从而提升弱校的办学质量。
比如长江实验小学,1998年由孩儿巷小学和长寿桥合并形成,之后利用旧城改造机会,合并原下城区12所薄弱学校,受益学生人数从原来的700余名扩大到了近3000名。2004年又成立独立建制的杭州长寿桥小学长青分校和三塘分校。
“名校+新校”模式:除部分农村地区外,今后由政府投资的新建学校,原则上只建新学校,不取新校名,由名校来管理。
比如,求是小学于1999年和2001年在杭州蒋村商住区,利用新的住宅区公建配套学校,成立了第二校区和第三校区,按照公办学校运作方式进行连锁式办学。
“名校+民校”模式:通过名校、民校联手,集聚民间资本,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办学体制改革。
杭二中与余杭虹南学校合作,建立杭州二中树兰学校。学校由投资方负责兴建,采用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人员由杭二中委派并经董事会认可,办学回报扣除办学成本后由双方五五分成。
“名校+民业”模式:通过品牌、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实习培训资源、行业发展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名校与民企的共赢。
比如,育华学校与浙江绿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目前,浙江绿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依托“育华”这一名校资源,已在杭州市投资建成5所学校。
“名校+农校”:通过进一步加大城乡中小学的结对互助活动,促进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比如,安吉路实验小学城乡结对互助淳安县威坪镇中心小学。
“2+1”办学
周边县市的孩子也能享受杭城待遇
杭州中策职业学校的烹饪专业毕业生很抢手,今年高三学生已经全部被新开元酒店要走了。戴校长介绍,虽然烹饪学生很抢手,但杭州生源不足,而周边县市想来读的学生很多。因为学校规模扩大后,教育用地不够,没有余力招收外地学生。如果实施‘2+1’模式(学生在本地读两年基础课,到杭州读1年专业课),将能更好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杭州市正在研究并有望出台这样的政策:职业学校可以跨地区、跨行业实施集团化办学。鼓励市区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本市相对后进县(市)的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和办学,实施“2+1”或者“1+2”办学模式。甚至还考虑将所招学生纳入市区招生计划,在市区学校就读期间,享受与市区学生同样的生均公费经费标准,学生毕业优先推荐在市区就业。
两大疑问
名校集团化学费会不会涨?
即将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小学名校集团化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各级政府以及教育等有关部门对实施集团化办学的学校,在资金投入、校园建设、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予以优先优惠政策”。比如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含民办学校),非盈利性教育设施用地以行政划拨的方式供地;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学校(含国有民办学校),当地财政应给予经费投入;为政府分担较大办学责任且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较好的民办学校,各级财政要给予适当奖励和补助,对实施集团办学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杭州搞名校集团化,不是搞精英教育、贵族教育,而是通过名校集体化战略的实施,学费不但不会涨价,而且可能稳中有降。
名校集团化优质资源会不会稀释?
“在教师的选任或调动、教师培训、评比先进等方面给予名校以政策倾斜。”《若干意见》给名校集团化战略提供教师资源:“国有民办学校的教师身份和待遇要与公办学校教师一视同仁。”
优质资源不会因为规模扩大而稀释,因为将吸纳各种教育资源为之服务。比如,对输出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的名校,公办教师编制和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数可能会适当增加,而输出的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的人事关系也可保留在原学校。
民办学校中具备教师资格、签订聘用合同教师,可实行人事代理,并按事业单位人员政策,按时、按标准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