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5岁的朱国田是余杭崇贤镇人,他年龄不大却已经在北京的布艺行业打拼了十多年。如今,他在生意圈里有了一个得意的称谓——“崇贤老板”,这个因他的家乡杭州余杭区崇贤镇而得名的企业家群体正在迅速崛起并日益超出地域概念,上升为一个品牌。
小镇有了新“特产”
崇贤镇38公里,3.9万人口。就是这样一个玲珑小镇,如今稳坐中国“布艺重镇”位置,家纺、布艺、印染产业在国际上都颇有影响。1985年,这里就成为余杭第一个亿元镇,去年崇贤镇的工业产值达到了58亿元。
比这些数字更让崇贤人骄傲的是,这里走出了一大批企业家、实业家,现在,在全国各地,“崇贤老板”的名气并不亚于“温州商人”,已经成了崇贤镇的又一个“特产”和品牌。在崇贤这个弹丸之地,大大小小的企业多如牛毛,在去年评出的“全国1000家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中,余杭区有9家入选,其中崇贤镇就占了4席。
然而,“崇贤老板”这个“特产”被“包装上市”还是去年底的事情。
崇贤镇党委书记陈炳鑫到崇贤任职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4年里,他一直在思索:“到底什么才是崇贤镇的地域特色,到底什么才是崇贤镇叫得响的金名片?”
经过不断的考察和研究、探讨,去年年底,镇里认为: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文化,也养育了一方精神,近年来崇贤大量涌现的优秀实业家、企业家,代表了崇贤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特色。
50万元培训“崇贤老板”
沪杭高速公路在崇贤镇中心与杭州绕城公路相接,路边竖着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崇贤老板,一个正在崛起的优秀团队”,来往的车辆都能看到。
崇贤商会陈秘书长说:“这就是崇贤的招牌。温州老板更多的是民间一种称谓,崇贤镇作为一级政府,主动地把企业人才作为品牌去推广,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
去年11月,崇贤商会主办的内部月刊《崇贤老板》诞生了。刊物的宗旨是:“在‘崇尚贤德’的共性下,研究和探索成功人士助推时势的个性方略、策略,为弘扬求真务实精神铺就一条广阔的思路,也为人才培养提供特殊的载体和窗口。”
今年6月,崇贤镇第一个异地商会组织在北京成立,在北京经商的600多位崇贤老板在他乡有了娘家。同时,60位土生土长的崇贤镇民营企业负责人在陈炳鑫带领下,到北京大学参加了浙商企业管理研修班。为了送这些老板去北大进修,镇政府毫不吝惜地拿出了50万元学费。
崇贤老板都在服务大众
“叫响‘崇贤老板’之前我们是有底气的;叫响‘崇贤老板’之后,我们是惊喜的。”陈炳鑫说。
陈炳鑫所谓的“底气”,是崇贤老板一个又一个的惊人之举。
崇贤奥坦斯布艺公司老板陆文龙投资2亿多元,与人合作收购了余杭区最高建筑余杭大厦;2个月后,崇贤钢铁实业有限公司老总张志高又成了另一座余杭区标志性建筑临平大厦的新主人。
走出余杭区的老板们更是把眼光放在全国和世界。三家村的老板郭加才用崇贤纺织品扮靓了故宫博物院;老板李建强用印着“china.hangzhou.tengshi”凸印标记的布艺装饰了整个联合国大厦欧洲厅。崇贤杭润丝绸有限公司的李松林则与全球零售业老大“沃尔玛”联手,把“杭润”布艺远销到了全球各地。
更让陈炳鑫没想到的是打出“崇贤老板”品牌之后的连锁反应。
在共同的荣誉下,崇贤老板在暗暗比拼,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今年镇上又有一批企业跻身亿元新秀之列。崇贤镇上100多位老板全部使用了统一的名片模版,这意味着他们统一的是一种“崇贤老板”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力量。他们说,过去代表的是个人,可现在代表的却是“崇贤老板”这个品牌,一言一行都不能砸牌子。今年年初镇上兴建中小学校,收到的第一笔来自“崇贤老板”的捐款就达100多万元。“我们推出‘崇贤老板’这个品牌,不仅宣传了企业家、服务了企业家,更服务了大众。企业发展了,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过去困扰乡镇发展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了。”陈炳鑫说。
本报记者叶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