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来,几位老人在幽静的天下第一藏书楼——天一阁里,摆弄着一些碎纸片。直到上月底,400多册破损的古籍终于在他们手中“复活”。“这些可是镇阁之宝啊!”昨天,天一阁博物馆馆长虞浩旭对记者感慨道。
虞浩旭口中的“镇阁之宝”实际上就是“明代科举录”,今年正好是中国废除科举100年,这414本古籍的修复,将为后人研究科举制度和社会背景提供珍贵史料。
国宝古籍屡屡遭劫
虞浩旭介绍,明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目前已知存世的明代科举录共456种,而天一阁因主人范钦的不懈努力,目前尚存明代科举录370种,其中90%以上是海内孤本,从正统至万历十一年止,连续52次开科的会试录和进士录均一科不缺。除天一阁所藏外,明代科举录以北京图书馆最多,也只有65种。
这些宝贝,虎视耽耽者自然众多。鸦片战争期间,天一阁藏书屡次遭窃、遭劫,科举录流失近百册。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曾登阁抢掠,幸而书籍转移到龙潜山中,未遭毒手。
令人痛心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又历经岁月磨难,天一阁的科举录破损情况令人十分担忧。天一阁博物馆馆员、古籍修复专家李大东先生介绍,到上世纪80年代,在馆内收藏的421册明代科举录中,被虫蛀咬的有86册,严重虫蛀的有297册,破残、霉变、虫蛀、板结兼有的有31册。后经统计,破损书页总数达4万余张。
虽然天一阁后来新建的藏书楼具有防潮、防虫等功能,但已经破损的古籍只能通过修补这一方法来进行抢救。
将“书砖”一页页分开
10多年前,李大东着手修补的第一册科举录是明成化十四年(1479)的《进士科举录》,当时这册书已严重霉变板结成一块“书砖”。李先生多方请教,慢慢探索出“蒸、浸、泡、熏、凉”的一整套前期分页办法,将板结的纸张用竹签小心地挑离,有时一天还揭不下一页纸。
为了在修补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明代木刻本的原貌,工作人员动足脑筋。补书用的最主要材料是竹纸,由奉化一个手工作坊采用传统工艺和新竹为原料特制,粘合用的浆糊是用最好的富强粉调制出来的,连装订用的书线也是从苏州专门采购来的纯蚕丝线。
414册破损的明代科举录的修复,整整花了数名工作人员10年的时间。
科举已经深入民族性格
“科举终结百年,从官方到民间已经没有了关注的目光,只有学术界还在思考科举对中国1300多年的影响。其实科举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制度之一,已经深入民族性格,并继续发挥直接或间接影响。”对于明代科举录的修复,宁波大学屠文淑教授给予高度评价。
屠文淑表示,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很多重新检讨。而这批科举录不但是研究科举制度的实物例证,更是一种最直接的人物传记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