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讨会即将召开,本次会议主要讨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将在本次大会上作为代表发言,介绍作为一个老城区推进这项工作的经验,其中有不少亮点值得其他地区借鉴,本报特对其发言稿进行摘编刊发。
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是宪法和法律授予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利。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义务教育相对均衡的发展,是县级地方政府的神圣职责。近几年来,宁波江北区在贯彻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教育均衡化战略背景
江北区是宁波市三个老城区之一,在实施教育均衡化发展政策以前,该区与国内许多地区一样,办好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的政策偏向和分级办学的管理体制障碍,使得城市与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教师的福利待遇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教师普遍不安心农村教育,骨干教师纷纷要求调往城区并向重点学校集中,导致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育质量下降,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城区学校择校现象愈演愈烈,群众反映强烈。因此,积极探索实施教育统筹政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成为近几年来该区教育工作的“一号工程”,并得到不断推进。
体制改革:从探索到完善到丰富
该区实施的教育统筹政策措施,从2002年的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开始,有一个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探索、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
1.管理“以区为主”,明确“五项统一”
2002年,江北区政府实施了“以区为主”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调整:将全区所有农村中小学上划区本级管理。同时对教育的投融资机制与中小学财务管理进行了改革,成立了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和会计代理中心,将全区所有公立中小学财务及预算外资金实行统筹管理,从而在体制上保证了城乡教育的统筹。另外,为了进一步落实均衡化发展战略,区政府在政策上明确了“五个统一”:一是统一制定城乡教育发展和教育布局规划;二是统一学校建设标准,且农村总体上高于城市;三是统一配备学校的设施设备;四是统一城乡教师的配备标准;五是统一城乡教师的福利待遇。
2.积极扩张优质教育资源
该区以创建浙江省现代化示范学校和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为抓手,突出发展农村学校,同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面,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每年该区都要确定一批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作为争创省现代化示范学校和市现代化达纲学校的重点学校,予以重点保障。另外,该区通过施教区调整、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在部分非中心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等措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量的扩张,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努力,教育规模效益日益显现,三年时间学校撤并中小学校近20%,优质教育资源也迅速扩大,全区46%的学校成为优质学校,近40%的农村中、小学成为浙江省示范性中小学校,农村的孩子开始实实在在地享受与城区孩子同样的教育。
3.逐步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2002年,该区在教师中实施了爱心周制度,规定每位教师在每年9月要为贫困学生捐款助学,学校杂费收入的10%必须用于贫困学生的助学,并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结对助学活动。2003年区财政开始每年安排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贫困学生的补助,明确规定八类贫困学生可享受免费教育,其他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经批准也可享受免费教育,使全区500多名贫困家庭的学生享受免费教育。2004年,江北贫困学子不但可免费入学,还可免费穿校服、免费住宿,特困家庭学生还有免费的中餐,区财政每年还安排专项资金向全区学生免费提供饮用水。今年9月,该区在最偏远的农村地区实施了免费教育,享受免费教育的学生占本地学生的16%,600余名贫困学生还享受每月66元标准的政府免费营养午餐。计划到2007年全区所有农村孩子将全部接受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扩大到城区,在全区全面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
4.深入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2002年以来,该区以进一步完善聘任制为核心,积极实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以达到优化结构,均衡配置的目标。先后出台了绩效工资制度、名教师年薪制、竞争上岗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优秀教师支教和柔性交流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津贴制度,如名教师月津贴1000元,特级教师月津贴1800元,学科骨干月津贴300元,支教教师月津贴300元,农村教师月津贴200元,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用人制度、奖金分配制度和教师合理流动与配置制度,不但有一大批优秀农村教师长期留在了农村工作,还有不少城区优秀教师自愿到农村支教1-3年,同时,对部分不适应教育工作的教师实施不续聘、低聘、内退的分别有18名、41名、52名,39名教师得到高聘。
5.让流动人口子女也上好学
该区与许多地区一样面临流动人口大量涌入的局面,2004年底全区登记的流动人口达到11.3万。江北区一方面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全区公办学校共接纳了近6000多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扶持民办学校特别是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办学,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民办学校在学校建设规划、土地划拨、学校办学管理、职称评定、先进评比都与公立学校一视同仁,民办学校中的骨干教师编制还可挂靠在公立学校,政府出资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办理三项保险,还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扶持,每年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学生发放一套校服。从今年开始,该区试行向每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派遣优秀教师支教的制度,以保证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目前全区5所流动人口学校共接纳了近4000名民工子弟。
教育均衡化惠及万家
1.义务教育各项指标保持较高水平,提前普及15年教育。全区中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三残儿童入学率等连续五年均为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7.8%,高中段入学率保持在98%。16%的各类本地户籍贫困学生享受了免费教育。小学、初中在省示范性学校、市现代化达纲学校接受优质教育的学生比率分别达到63.9%和56.9%,初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入学问题。
2.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际差距明显缩小。区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从2000年3050万元增长到2005年10500万元,年均增长28 %。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成效,近三年时间累计投入1.5亿元,新征用土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新建教学用房4.5万平方米,新建成(扩建)6所小学和1所中学。学校教育设施设备明显改善,所有学校都配有图书室、音乐室等专用教室,钢琴替代了风琴,统一的升降式钢木结构的课桌椅,教育信息网络通到所有学校,计算机配备量达到每11名学生、每3名教师1台,语音教室、校园网络系统、校园音响系统、校园防盗报警系统也都陆续配备到校,在所有中心小学和部分中学新建了标准的塑胶运动场、风雨操场,全区中小学校的食堂全部达到C级以上,并统一配置了专职保安做门卫。
3.教师队伍总体素质明显提高,福利待遇在提高的同时,校际差距明显缩小。全区中、小学教师高学历分别达到75%、73%,比2002年分别上升35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全区教师继续教育率达100%,持证上岗率达98%。优秀教师队伍逐步形成,现有3名省特级教师,25名市、区级名师、名校长,73名高职称教师和区级骨干教师。教育干部队伍也进一步优化,校长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各中小学校长的平均年龄37.8岁,拥有高级职称和名师名校长荣誉的占42%。教师考核奖人均从2003年的每月300元逐步提高到2005年的每月1200元,区政府保证教师工资外的奖金福利全年不少于2万元,2005年中小学教师的人均收入可达近5万元,区内学校之间的教师年平均收入差距不超过3000元,教师子女享受公费医疗,全区退休教师每年还由区财政统一发放4200元的生活津贴。顺利实施了货币化分房,较好地解决了城乡教师的住房问题。
4.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满意度明显上升。通过积极倡导新的教育理念下的创新教育之路,强化学校办学特色“合格+特长”的理念,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呈现校有特色,生有特色,师有特色的良好局面。在教育质量明显提高的同时,行风建设也取得好成绩,在连续三年区级机关行风评比中,教育局在政府各部门中始终处于中上水平,教育收费得到规范,已连续三年无一件有效收费投诉。
面对成绩,宁波江北区教育局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全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提前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