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纺织品谈判历经七轮,终于在昨天尘埃落定。浙江作为纺织品出口的第一大省,协议对我省纺织企业意味着什么?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有关方面——
(本报杭州11月8日讯)
美国订单敢接了
“已经达成协议了?太好了!”今天下午5时许,当商务部在其网站上宣布,中美已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后,笔者当即拨通了浙江新大集团负责人姜益民的电话,还在办公室的他听后显得十分兴奋。“现在我敢接对美出口的订单了。”姜益民立刻表示,明天“新大”将开会商议布置对美出口问题。
和姜益民一样开心的浙江纺织企业一定还有很多,因为他们也为这一天等待了很久。在经历了年初短暂的“出口井喷”后,浙江纺企和全国同行一样,先后遭遇到了欧盟和美国的“设限”阻击。而在中欧达成纺织品协议后,美国高悬的“设限大棒”更成了浙江纺企最大的“心病”:客户不敢下订单,企业有单也不敢接。也正是因为美国对我国多种纺织服装已经实施和正酝酿实施的各种限制,纺织品——这一往年广交会上浙江最大的“亮点”,在今年的秋交会上黯然失色,罕有地“沦为”成交量下降的大宗商品。
更严重的是,由于中美在纺织品贸易上的僵局,一些美国客商开始被迫将原来属于中国企业的订单转移。宁波维科集团敦煌进出口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笔者,在这次秋季广交会上,该公司6天的成交额只有上届一天的成交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到会客商大幅减少。不是我国纺织品对这些美国客商吸引力不够,而实在是贸易前景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他们无法下单。“现在好了,这些客商我们又可以争取回来了。”
“协议”不能满足浙企所有需求
中美纺织品协议能满足浙企未来的出口需求吗?在解决了“不确定性”这一当前的最大难题之后,“我能出口多少”,随即成为浙江纺企开始盘算的问题。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谈判是双方利益妥协的结果,此次中美纺织品协议也是如此,是双方利益折冲后的相对平衡状态的体现。如在出口基数确定上,协议规定:明年协议产品出口增长基数为“2005年有关产品美国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这意味着美方放弃了一直坚持的以2004年1月至12月的出口额为增长基数的立场,中方的利益得到明显体现。
此外,在协议产品今后3年的增长比例上,10%至17%的增长幅度也明显高于一旦设限后的7.5%的年增长比例。因此,这位人士表示,尽管实施数量限制,是对浙江纺企“出口能量”的一个束缚,但综合分析协议基本条款和浙江纺织品对美出口现状后,估计协议实施后,多数浙江纺织企业在今后三年的基本出口需求还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的。不过,企业也不能过分乐观,还是应立足调整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上,这是规避贸易壁垒的根本出路。
浙江纺企对此又持何看法呢?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小平表示,现在达成的这个协议,比他预想中要好。条件成熟的话,公司将重新扩大美国市场的纺织品份额。新大集团目前一年对美出口纺织品近1亿美元,其中设限产品约为3000万至4000万美元。姜益民表示,在中美纺织品协议签署后,国家应该会采取和对欧受限纺织品出口类似的管理办法,通过配额和招标后,“应该可以满足基本需求。”他同时表示,在贸易环境明确后,“能吃”的企业也还能找到“多吃”的办法。
谁会成为新赢家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昨天指出,此次中美纺织品协议“为两国业界创造了稳定和可预期的贸易环境”,“纺织品问题的解决符合中美两国企业的共同利益”。换言之,在这次中美纺织品协议中,双方都不是输家。
然而,对浙江纺织企业而言,协议的达成却另有一番意味。它意味着,在今后三年,浙江纺织企业迎来的是一个全新的“主动配额时代”,而和今年年初“配额取消”后的全行业欣喜相比,在新一轮的“大浪淘沙”中,并非每家企业都能笑到最后。
一向以强抓机遇、调整及时闻名的浙江纺企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部分规模企业在打造自有出口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步伐正在加快。而在采访中,杭州汉龙威尔服装有限公司副总陈萍又告诉了笔者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今年决定远赴俄罗斯开设品牌专卖店之后,该公司正在与美国某知名艺术学院进行洽谈合作,从明年起,该公司将成为该学院设计专业美国学生的实习基地。“我们的设计能力已开始得到美国业内主流人士的认可,这是一个可喜的信号。”陈萍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