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名牌、下着馆子的同时,却每年都向学校申请贫困生助学金。这样的“假贫困生”在许多高校都能见到。针对这样的情况,近日,绍兴文理学院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新规定,防止学校“假贫困生”事件的发生。
“假贫困生”频频现身校园
一名大三男生告诉记者:“班里有位同学每年都申请困难补助、贫困生助学金,但他浑身上下穿的都是名牌服装,手机、MP3等一应俱全,花钱也很大手大脚,在同学中影响很坏。”
据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是根据学生所在地开具的家庭情况证明来判断的。据绍兴文理学院学工部副部长杜坤林介绍,该校现在有近两万名学生,全国各地的都有,因此对学生的情况很难做到完全了解。“学校以往只要拿到贫困生证明,都会发放补助金。”但这样的证明往往很容易“造假”。杜坤林告诉记者,“这种由当地居委会开的贫困生证明很容易拿到,因为学生本人熟悉那边的办事人员,那些学生就是抓住这个弱点。”
文理学校为控制“假贫困生”的出现,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规定。但为了防止一些学生“造假”,要求学生出具所在地的贫困证明的同时,还要求再出具一份县级民政部门的证明。杜坤林表示,县级民政部门的证明和一般居委会的证明完全不同,不可能轻易作假。
贫困不贫困,同学最清楚。为此,绍兴文理学院又同时出台了“经济困难学生公示制度”,要求全校的学生来监督,再次预防个别同学钻空子。同时,学校还实行严格的监控制度,如学生在用补助金、助学奖学金等进行铺张浪费、高消费的,一经发现就取消其补助资格,情节比较严重的,还要给予一定的处罚。
“公示制度”引发争议
对于一系列严控制度,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公示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学校内的“假贫困生”现象,但也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议。
法学院公管041的谢君认为,虽然要求民政部门出证明和出台的这项资助公示制度学校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于真正贫困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涉及他们的隐私,我想很多人还是不太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而人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杨晓霞则认为:“我本身就是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学校资困助学奖学金,这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肯定和奖励,公示对我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杜坤林告诉记者,学校出台政策防止“假贫困生”,目的是为了留出资金更好地资助那些需要资助的学生。“我们学校真正要做的是,不让一个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困失学,不让一个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困退学。”
-声音
控制源头是个好办法
杭州师范学院社会系系主任、社会学家郑蓉认为,学校出现“假贫困生”现象是正常的。“如今是市场经济的社会,撇开道德因素,任何人都会想办法让自己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
就“假贫困生”而衍生出来的绍兴文理学院的“经济困难学生公示制度”,郑蓉表示,在一切制度都向人性化靠近的今天,这样的条例是有点不通人情,在某种程度上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这个制度完全是站在管理者的立场,我想作为学校为了控制资金的不合理流失,这样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郑蓉同时又表示作为学校现在最关键的是想到更加合理的办法,更好地协调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郑蓉建议学校方面,能联合相关部门,在开“贫困生”证明处严把关。“控制好源头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